《老子》國策.基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提綱


行事應有道理支撐而非崇拜權威,
治理失去群眾基礎必然跛腳倒台。


(原39章) 原文/白話

================================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往昔曾得到某種道理作用的:

天象得道後天空轉為清澈,

土地得道後農事順利安寧,

神明得道後信仰得以靈驗,

溪谷得道後水流能夠豐沛,

諸侯君王得道後治理天下走向正道。

其致之也,謂:

天不已清將恐裂,地不已寧將恐廢,

神不已靈將恐歇,谷不已盈將恐竭,

侯王不已貴以高將恐蹶。

上述例子走向極端會怎麼樣,是這麼說的:

無休止追求天象清澈恐怕大地將現龜裂,

不停歇尋求土地安寧恐怕地力將被耗盡,

無止境要求神明靈驗恐怕信仰將要止歇,

不間斷維持溪水豐沛恐怕水源將會枯竭,

諸侯君王無限度追逐高位來彰顯尊貴恐怕將以挫敗收場。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

必高而以下為基。

因此必然是以卑賤為根本而有尊貴,

必定是以低下為基礎才有高上。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此其賤之本與?非也。

正是如此諸侯君王自稱為孤、寡、不穀,

這是讓人變低賤的原因嗎?不會的。

故致數譽無譽,

是故不欲琭琭若玉,

硌硌如石。

所以極力追求諸多名譽的人本身並無值得讚揚之處,

因此不想要追求美玉般外表,

像山上大石般樸實就可以了。

================================

致:極盡、窮究。

已:停止,不已即不休止。

蹶:跌倒、挫敗。

孤、寡、不穀:參見〈致知.傳承〉。

賤之本:(造成)卑賤的原因。

琭(ㄌㄨˋ):玉名。

硌(ㄌㄨㄛˋ):山上的大石。



詮釋


一即是道,由於道理「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撫之而不得」且無法推究區分,故合稱為「一」。因此「得一」就是得道,也就是得到某種道理在背後支撐。基於道理的作用,得道的天、地、神、谷、侯王將表現出符合預期的結果。也唯有道理得以用之不窮,即所謂「道盅,而用之又不盈也。」然而萬物卻又「物壯則老,是謂不道」,極盡過度使用將導致非常糟糕甚或無法逆轉的結果,這叫做不合乎道理亂來。

天空清澈使得萬物在陽光普照下獲取生命能量,但若無休止地保持萬里晴空,在長期缺乏雲雨滋潤下必然出現大地乾涸龜裂的現象,其嚴重者將導致沙漠化而寸草不生。土地安寧有利於從事生產,但若不給土地休養恢復的時間,則形成過度開發致使地力耗盡損壞而成廢土。神明靈驗令人產生「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敬畏之心,並以此維繫了正直良善價值觀的信仰;但若凡事有求必應,終將淪為被予取予求的工具,反倒失去讓人忠於理念、堅持信仰的必要性。溪谷之水同理,應依豐水、枯水期調節水流流量,才能達到「谷神不死」。

古代立國以侯王為其核心,強調治理必定要有道理支撐方能往好的方向發展,亦即「為天下正」。然《老子》不從權威角度理解領導地位,強調民眾基層的擁戴才是立國之本,因而反對顯擺尊榮高貴姿態來確立民眾認同的做法。致知.傳承〉提到了王公自稱孤、寡、不穀乃沖氣以為和的方式,一方面警惕自己別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另一方面則能平衡民眾的被剝奪感。既然侯王自我貶抑並不會減損甚至有助於穩固地位,那麼遭受非議評論讓民眾情緒有適當宣洩出口又有何不可呢?

再進一步解釋「以賤為本、以下為基」,即侯王地位或國力強弱實質上以民眾素養、生活水平與產業、科技能力來展現,對明眼人來說要分辨高下毫無困難,所以這才是應當努力的目標。由此觀之,凡事講究規格級別與豪華氣派在意義上恰恰相反,畢竟轉頭瞧瞧人民、民生與產業便能一目了然。





avatar-img
6會員
52內容數
一坐一席一草堂, 一撮佳茗一縷香, 一片道機一點禪, 一夫自品一坡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草堂一隅 的其他內容
從事業初始到成熟運作的治理觀念。
探討德仁義禮的優先次序與衍生問題。
關於為學與為道的區別,以及判斷何謂稱職的領導者。
關於取得信任與領導者的四種結果。
從事業初始到成熟運作的治理觀念。
探討德仁義禮的優先次序與衍生問題。
關於為學與為道的區別,以及判斷何謂稱職的領導者。
關於取得信任與領導者的四種結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討論治理失道的三大原因與其對策。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Thumbnail
善用資源而非積聚成山,重視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
Thumbnail
討論治理失道的三大原因與其對策。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Thumbnail
善用資源而非積聚成山,重視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