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tPA 靜脈溶栓的 4.5 小時窗,該如何選擇?

5.2 tPA 靜脈溶栓的 4.5 小時窗,該如何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急性缺血性腦中風(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的治療黃金時機極為重要,其中 組織型纖維溶解酶原活化劑(tPA,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是目前最有效的靜脈溶栓治療。根據臨床研究,tPA 在 發病 4.5 小時內給予 能顯著改善預後,降低殘疾率。然而,不是所有病人都適合 tPA,如何在短時間內做出正確決策,是急診醫師的關鍵任務。

本篇文章將探討:

tPA 的作用機制與治療時間窗

4.5 小時內的適應症與禁忌症

如何決定病人是否適合靜脈溶栓?

tPA 溶栓的併發症與處置

raw-image



🔹 1. tPA 溶栓的作用機制與時間窗

tPA(如 Alteplase, rt-PA)是一種血栓溶解劑,能夠活化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溶解動脈血栓,恢復腦部血流。但這項治療的效果與時間高度相關,越早施打效果越好,超過 4.5 小時後給予可能弊大於利。

⏳ 黃金治療時間

raw-image

📌 「Time is Brain!」→ 每延遲 15 分鐘,病人預後就會惡化!


🔹 2. 誰適合接受 tPA 溶栓?

根據 美國心臟協會(AHA)與美國腦中風學會(ASA) 的指引,tPA 的適應症與禁忌症如下:

✅ tPA 的適應症

病人符合以下條件即可考慮溶栓:

1️⃣ 發病時間 < 4.5 小時內

2️⃣ 臨床診斷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AIS),且症狀影響日常功能

3️⃣ CT 無明顯出血或大範圍梗塞跡象

4️⃣ 年齡 ≥ 18 歲



🔹 3. 誰不能接受 tPA?(tPA 禁忌症)

🔴 絕對禁忌症(絕不能使用)

📌 有以下任何一項,tPA 立即排除!

raw-image

📌 「CT 有出血、近期大出血、凝血異常、極端高血壓」= 禁用 tPA!


🔹 4. 3-4.5 小時內 tPA 施打的額外考量

3-4.5 小時區間內,tPA 仍可使用,但需額外考慮以下風險


🔸 年齡 > 80 歲(高齡者出血風險增加)

🔸 NIHSS(中風評分)> 25 分(大範圍中風,出血風險較高)

🔸 合併糖尿病 + 既往中風史(再中風風險高)

🔸 使用 DOAC(直接口服抗凝劑)但未停藥 > 48 小時


📌 若病人年齡高、病情重、合併糖尿病或使用抗凝藥,需謹慎評估 tPA 風險!


🔹 5. 如何決定病人是否適合靜脈溶栓?(tPA 決策流程)

疑似腦中風病人進入急診,立即啟動 Stroke Code


1️⃣ 確認發病時間是否 < 4.5 小時?(超過則排除 tPA)

2️⃣ 進行腦部 CT,確認是否無出血?(有出血則排除 tPA)

3️⃣ 評估禁忌症,如近期出血、凝血異常、高血壓等

4️⃣ 若符合條件,立即準備 tPA(Alteplase 0.9 mg/kg,最大劑量 90 mg)

5️⃣ 施打後監測 24 小時,避免出血併發症


📌 「tPA 在 4.5 小時內給越早,效果越好!」


🔹 6. tPA 溶栓的併發症與處理方式

🩸 主要併發症:顱內出血(ICH)

  • 施打 tPA 後 最嚴重的風險是顱內出血,發生率約 6%
  • 若病人出現 意識改變、血壓突然升高、頭痛加劇,需立即停藥並安排 CT

🛑 ICH 應對策略

🔸 立即停用 tPA

🔸 緊急腦部 CT 排除出血範圍

🔸 使用凝血劑逆轉 tPA 作用(如 Cryoprecipitate, Tranexamic Acid

🔸 控制血壓(目標 SBP < 140 mmHg)


📌 監測 24 小時內出血風險,若病人突然惡化,立即 CT 確認是否顱內出血!


🛑 結語:如何正確選擇 tPA?

tPA 必須在 4.5 小時內給予,越早施打效果越好!

先用 CT 排除出血性腦中風,確保病人符合適應症

3-4.5 小時內施打需謹慎評估年齡、糖尿病、中風史等風險

施打 tPA 後需密切監測 24 小時,防止顱內出血併發症


🚑 「缺血性腦中風 + 4.5 小時內發病 = 儘早考慮 tPA!」 🚑

avatar-img
Sandwich-Care急救 101:現場救援與急診室觀察
4會員
116內容數
當意外發生,你知道該如何正確施救嗎?本沙龍由第一線消防急救員分享現場救援實戰經驗,深入解析黃金 10 分鐘應變、急診室處置、病情觀察,幫助你掌握關鍵急救知識。從 CPR、哈姆立克法到創傷止血,帶你了解如何在危急時刻拯救生命。無論你是任何人🚨 關鍵時刻,Sandwich-Care 與你同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敗血症(Sepsis)是全身性感染與免疫失衡所導致的危及生命的狀態,即使成功出院,病人仍然面臨長期的免疫功能低下(Immunosuppression)與感染復發風險。研究顯示,敗血症倖存者在出院後 6 個月內的死亡率可高達 20-30%,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統持續受損,導致易感染與慢性炎症。 本篇文章
中風(腦血管意外, Stroke)是全球導致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倖存者經常面臨肢體無力、語言障礙、吞嚥困難、認知功能下降等後遺症。此外,高血壓是中風的最重要危險因子,如果血壓控制不佳,復發性中風的風險將大幅增加。 本篇文章將探討: ✅ 中風後復健的三大關鍵階段 ✅ 如何透過物理治療與語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是全球最主要的心血管死亡原因之一,即使患者成功接受治療並出院,仍然面臨二次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因此,二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在心肌梗塞後的管理中至關重要,目標是降低再次發作的機率、預防心臟衰竭及改善患者長期存
敗血症(Sepsis)是全身性感染與免疫失衡所導致的危及生命的狀態,即使成功出院,病人仍然面臨長期的免疫功能低下(Immunosuppression)與感染復發風險。研究顯示,敗血症倖存者在出院後 6 個月內的死亡率可高達 20-30%,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統持續受損,導致易感染與慢性炎症。 本篇文章
中風(腦血管意外, Stroke)是全球導致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倖存者經常面臨肢體無力、語言障礙、吞嚥困難、認知功能下降等後遺症。此外,高血壓是中風的最重要危險因子,如果血壓控制不佳,復發性中風的風險將大幅增加。 本篇文章將探討: ✅ 中風後復健的三大關鍵階段 ✅ 如何透過物理治療與語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是全球最主要的心血管死亡原因之一,即使患者成功接受治療並出院,仍然面臨二次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因此,二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在心肌梗塞後的管理中至關重要,目標是降低再次發作的機率、預防心臟衰竭及改善患者長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