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過的人會做些什麼事?我知道有些人會去喝酒,酒吧、便利商店、床都可以,反正重點是酒(聽說威士忌加蘇打水不錯)。但在我身邊的人中,沒有一個人會因為「悲傷」而去喝酒,至少他們沒有向我坦承是因為「悲傷」才去喝的,說「放鬆」的倒是很多。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告訴我們,一個人內心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情緒會產生了能量,而情緒又來自於生活中我們面對內在衝突與(或)外在威脅時的感受。我們是一顆氣球、一座水庫,一旦有太多的期末考或半夜不睡覺的寶寶湧進來,而我們卻沒有得到方法與幫手時,壓力就會劇增,最後爆炸。佛洛伊德說這是「情緒水壓模型(hydraulic model of mind)」。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米哈伊(Csíkszentmihályi Mihály) 也從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精神熵(psychic entropy)」的概念——「在封閉系統中,情緒永遠不會減少。」
Sigmund Freud & Csíkszentmihályi Mihály
難過的人會哭吧?
哭泣:當人們在分離、失去和孤獨的情況下,並被強烈的情緒——無論是負面或正面的——所淹沒時,我們會流下眼淚;同時,眼淚也是交感神經活躍後,副交感神經為放鬆身體而刺激淚腺所分泌出的液體。佛洛依德鼓勵我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這樣我們會好一點。可是,難過的人尤其難說出口,當他們流下眼淚時,都在擔心自己等等怎麼解釋「為什麼要哭?」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精彩地演繹出「流不出眼的淚水」。李是位不苟言笑、不善表達,也不想表達的人。李因為哥哥的離世,需要回到故鄉曼徹斯特,並且依遺囑他需要擔任姪子派翠克的監護人。他這個人平平淡淡,不怎麼引人注意,如果要說他最突出的地方——那應該就是「憤怒」了。但他的憤怒不像一支隆隆的火炮噴射,反而更像一顆燒得通紅的鐵球,碰到任何油水就會滋滋作響。
電影用穿插的片段告訴我們,李過去發生了一些「糟糕的事」,但他選擇不再提起。「你不懂,現在一切已經沒有意義,沒有、沒有意義了……」李在舊傷浮現之際,痛心疾首地說出這段話——這是他最接近「悲傷」的體驗了。李哭不出來,他就像一根燃盡的火柴,或是被野火燒完的焦原。李認為很多「糟糕的事」靠哭並沒有辦法變好,「人死不能復生」,悲傷會狹制住一個人,以致於他甚至都忘了流淚、忘了哀悼。
生活不會像酸黃瓜一樣全部都浸在悲傷裡。悲傷會被留下、藏在生活的各個角落裡。青少年的派翠克依然在學校與球隊間呼風喚雨,他充滿活力,他有很多朋友;但當他在看見生雞肉聯想到安息在棺材的父親那一幕時,他的眼淚就這樣被他粗魯地給甩了出來,他放聲大哭。導演肯尼斯·洛勒根(Kenneth Lonergan) 在電影中的許多傷感情節刻意不用鏡頭特寫,反而他後退,用距離模糊了角色的面容。洛勒根好像要我們不需要太明白,可是我們又是如此地在意,然後我們流下了眼淚。
《海邊的曼徹斯特》劇照
生物學家曾認為,我們可以藉由情緒性眼淚來排掉毒素與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這樣我們會好過一些;然而,口水也含有皮質醇,可是我們卻沒有因為狂流口水而心情變好(我只想到我家狗狗流口水燦笑的樣子)。後來,人們認為哭泣還可以得到「安慰」。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認為眼淚可以連結彼此,促進我們的同理心與社會性行為,我們會更願意關心與幫助受傷難過的人。就算我們在沒有人的地方哭也是在尋求安慰,因為我們會想起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
難過的人會哭,眼淚可以安撫我們。
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哭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表達悲傷、會讓我好一點的方式。」我覺得她是我身邊最勇敢表達情緒的人。在她面對傷心落淚的人時,她願意陪對方一起哭,「能有個人陪你一起哭你會好一點。」她說自己就像一面鏡子,有時候人們在難過時會不敢表達,但假如你能「看到自己」時,你就可以更好地面對情緒、接納自己。
Photo by Marco Bianchetti on Unsplash
*本文為推廣身心健康,知識內容皆由網路及書籍資料查證,若個人有身心不適問題,請積極尋求身心科、心理諮商治療等專業協助
*本文採用"CC BY-NC 4.0"授權,允許非商業性使用,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