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是失落的反應,《美國女孩》:學習與悲傷和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最近一位朋友的父親去世了,於是他們家緊鑼密鼓地著手喪禮。我隱約能從他忙進忙出的身影中看到一絲悲傷,但他又隱藏得很好,畢竟他還要工作——他是一位很棒的工作者。我倒不擔心他會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到崩潰,反而,我很好奇他的悲傷會對他的生活激起什麼漣漪?


關於「悲傷」這個情緒,我習慣將它描述為「失落的反應」。

失落之所以叫「失落」,就是有什麼東西你得不到,或者你失去了什麼。想像一下,當一個孩子無法得到街邊攤販賣的氣球,他會很傷心;又或者當孩子手中的氣球不小心飛走了、破掉了,他也會很傷心。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生活失去了工作、房子、家人時—無論什麼原因—我們理所當然會感到「悲傷」。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我認為人最大的失落莫過於「人之死亡」與「事物之消失」了。國中時,我的奶奶離世,這是我第一次清楚認知到「一個人再也不會回來了」,也是我第一次全程參與的喪禮——它成為了我一次巨大的失落經驗。之後我還在許多的作文題目為奶奶留墨:「難忘的美食」寫奶奶做的蘿蔔糕,「記憶裡美好的一天」寫奶奶做蘿蔔糕的那一天,「從挫折中培養勇氣」寫奶奶做蘿蔔糕有多辛苦(我很會扯吧)。那時候,大家都喜歡在作文裡「殺死」一個家人(我可沒有喔,對吧?奶奶),這樣文章看起來比較扣人心弦、比較人情世故,然而,那一次的失落,是我第一次去感受與描繪「悲傷」。


2.

有一個台灣家庭,媽媽與女兒旅居美國、爸爸在中台兩岸間工作。有一天,媽媽帶著兩個女兒急匆匆地落地台灣,媽媽說她要回來治療癌症。機場行李軌道旁,女兒操著一口流利的英文問道「這次回來要多久?」之後,一家人回到一間斑駁陳舊的公寓——這是他們小時候住的地方;姐妹倆轉學到台灣的學校,學著生澀的國文、數學……這是來自電影《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的背景故事,它向我們展現一對平常又摯愛的母女。


「疾病」可以說是除了「死亡」外第二好哭的事情了。電影裡,媽媽連日的放射線治療既痛苦又折磨,青春期大女兒對新學校充滿著不適應與不理解,彼此的悲傷與憤怒在晚餐的木桌子上不斷爆發,看了實在讓人心疼。劇中一幕,妹妹對與媽媽針鋒相對的姊姊說:「你知道媽媽很愛你嗎?」。「愛啊!」我想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答案,我也是。可是他們彼此又懷揣著不敢對對方言說的「失落」。


母女各自期待著一個沒有惡性腫瘤的乳房,與一個七到十二歲的美國原野生活。然而,現實卻將他們狠狠地拉回幽幽的老公寓裡。導演阮鳳儀在專訪時提出疑問:那時候家裡發生什麼事?我到底在生氣(與悲傷)什麼?媽媽在想什麼?我又是如何放下了?對於大女兒來說,突然的環境轉換,讓她被太多東西給淹沒了——是台灣人還是美國人的身份認同、台灣校園的教育方式、媽媽的癌症到底有多嚴重、青春期的同儕需求……

《美國女孩》劇照

《美國女孩》劇照

3.

「和解是很多人在用的詞,但我會覺得,真正的和解是與自己和解。」導演 阮鳳儀

悲傷就這樣從電影《美國女孩》的家庭中汩汩流出,阮鳳儀說台灣人的愛比較內斂,眼淚也比較奢侈,因此他們不太會直接說出來,而這部電影可以成為一個出口。我們往往是在失去了,看見了現實的有限性,才會意識到「失落」,才會感受到「悲傷」。對於我朋友而言,失去至親一定悲慟,往後的日子,他可以「與悲傷和解」嗎?

導演阮鳳儀

導演阮鳳儀


《論語》:「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聽在傷心的人實在刺耳,但它卻是悲傷馬拉松的終點線。我相信我朋友的悲傷不會隨著喪禮的布棚子拆掉以後就消失。他可能會因為衣櫃裡的一件開襟外套,或是餐桌上的魚香茄子而再次想起父親。悼念逝者不能急就章。我想告訴我的朋友,悲傷會持續很久,他可以慢慢來。

*本文為推廣身心健康,知識內容皆由網路及書籍資料查證,若個人有身心不適問題,請積極尋求身心科、心理諮商治療等專業協助

*本文採用"CC BY-NC 4.0"授權,允許非商業性使用,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想要去理解這世界上發生的事,與我身邊的人。我常常想太多,想到腦袋當機,所以我試著把它們寫下來。 ✉️lilipsywriting2020@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來分享我的感覺,看到這消息我不會哭,我這人比較特殊我沒有眼淚,我外公過世那天我完完全全沒有哭,我參加我外公的喪禮我很認真地去看待這件事情,但是我其他親戚有流眼淚,而我是沒眼淚,但我不冷血殘忍,我心裡都會默默地哭泣。
Thumbnail
當親人離開我們時,他冰冷的身體安靜地躺在那裡。最後一眼凝視著他,過去數十年的相處與愛護在腦海中一瞬間閃過。當棺木蓋上,知道再也見不到他時,心中的悲傷無法控制地洶湧而出。 當棺木被推進火化爐,看到親人化為一片慘白的骨頭時,內心被無法言喻的悲痛充滿。那個小小的骨灰格子,成為了親人最後的家。但我願他能回
Thumbnail
那是一個特別難熬的夏天。我深刻地記得,那是平凡的一天,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對話,平凡到讓我無法預料,父親在那個晚上選擇了離開。留下了我、弟弟和母親。家裡充滿了沉重的氣氛,每當我看到父親的照片,心中的刺痛便如影隨形。我經常在夜晚流淚,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流淌不止。白天,我把自己孤立在房間裡,避開所有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訴說關於父親去世的感受,充滿了對人生矛盾的思考,以及對父親的情感細膩描繪。文章內容豐富,情感濃烈。
Thumbnail
今天下班的時候,我在公車上跟朋友傳訊息,在和朋友的訊息往來中,我才發現原來我沒有走出失去父親的傷痛,我一直以為我好好的,可是我的眼淚就這樣一顆顆的滾落了,我是不是太壓抑了,沒有好好地面對爸爸離開的這件事,一直覺得他只是出了遠門,所以也不以為意,還覺得自己很堅強。
Thumbnail
本來相處美好的彩色回憶,被最後照顧的巨大折磨所填滿成為灰色。 我知道即將失去什麼,然而在關係盡頭創造些回憶,把病床置換成台灣的風景,彩色的回憶。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最近碰到幾件事情,心裏很有感覺,寫下來。   一、          小姑姑過世了,和表弟(們)重新聯繫   前一陣子想到,小姑姑很關心我們家的小孩,跟她相處很舒服、愉快,只是很久沒跟她碰面了。這幾年,哥哥弟弟們去澳底掃墓,下午回來時會去汐止跟她聊天,我都沒有跟,一方面懶,覺得沒有我的事情,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
Thumbnail
我來分享我的感覺,看到這消息我不會哭,我這人比較特殊我沒有眼淚,我外公過世那天我完完全全沒有哭,我參加我外公的喪禮我很認真地去看待這件事情,但是我其他親戚有流眼淚,而我是沒眼淚,但我不冷血殘忍,我心裡都會默默地哭泣。
Thumbnail
當親人離開我們時,他冰冷的身體安靜地躺在那裡。最後一眼凝視著他,過去數十年的相處與愛護在腦海中一瞬間閃過。當棺木蓋上,知道再也見不到他時,心中的悲傷無法控制地洶湧而出。 當棺木被推進火化爐,看到親人化為一片慘白的骨頭時,內心被無法言喻的悲痛充滿。那個小小的骨灰格子,成為了親人最後的家。但我願他能回
Thumbnail
那是一個特別難熬的夏天。我深刻地記得,那是平凡的一天,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對話,平凡到讓我無法預料,父親在那個晚上選擇了離開。留下了我、弟弟和母親。家裡充滿了沉重的氣氛,每當我看到父親的照片,心中的刺痛便如影隨形。我經常在夜晚流淚,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流淌不止。白天,我把自己孤立在房間裡,避開所有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訴說關於父親去世的感受,充滿了對人生矛盾的思考,以及對父親的情感細膩描繪。文章內容豐富,情感濃烈。
Thumbnail
今天下班的時候,我在公車上跟朋友傳訊息,在和朋友的訊息往來中,我才發現原來我沒有走出失去父親的傷痛,我一直以為我好好的,可是我的眼淚就這樣一顆顆的滾落了,我是不是太壓抑了,沒有好好地面對爸爸離開的這件事,一直覺得他只是出了遠門,所以也不以為意,還覺得自己很堅強。
Thumbnail
本來相處美好的彩色回憶,被最後照顧的巨大折磨所填滿成為灰色。 我知道即將失去什麼,然而在關係盡頭創造些回憶,把病床置換成台灣的風景,彩色的回憶。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最近碰到幾件事情,心裏很有感覺,寫下來。   一、          小姑姑過世了,和表弟(們)重新聯繫   前一陣子想到,小姑姑很關心我們家的小孩,跟她相處很舒服、愉快,只是很久沒跟她碰面了。這幾年,哥哥弟弟們去澳底掃墓,下午回來時會去汐止跟她聊天,我都沒有跟,一方面懶,覺得沒有我的事情,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