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係中,許多人習慣追求「親密無間」的相處模式,認為愛情就是要時刻陪伴、無話不談。然而,心理學家艾絲特·佩瑞爾(Esther Perel)在《親密關係的矛盾》中強調,太多的親密反而會削弱激情,適當的距離才能保持吸引力。 這與我們對戀愛的直覺有所衝突,但其實當兩個人太頻繁見面、過度依賴彼此,界線變得模糊時,愛情可能會從激情轉變為例行公事,慾望也會逐漸冷卻。
那麼,建立邊界感、減少見面,真的會讓愛情與慾望更炙熱嗎?答案是:是的,前提是你要懂得如何拿捏這種距離。
當你每天都見到對方、分享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時,對彼此的「想像空間」會逐漸消失。相反的,當你給對方適當的距離,彼此就會開始思念、揣測、期待下一次見面的時刻,這種**「想像的缺席」** 反而會讓愛情更具吸引力。
✔ 舉例來說:為什麼遠距離戀愛的情侶,每次見面時往往特別珍惜?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累積期待,並且彼此的生活並沒有完全重疊,反而保持了一種「神秘感」。
當兩個人天天見面、習慣彼此的存在時,很容易陷入「理所當然」的狀態。新鮮感與吸引力來自於變化,而不是重複。當你們有自己的生活圈,偶爾分開一段時間,再次見面時會有更多新話題,對彼此的吸引力也會增強。
✔ 實際應用:
有些人誤以為「邊界感」等於冷漠、刻意保持距離,但其實並非如此。好的邊界感,應該是讓雙方都能在關係中感到自在,而不是受到壓迫。 以下是幾種方法,能夠幫助你找到理想的平衡點:
當你每天都告訴對方你的行程、心情、所有的細節,時間久了,這些分享就會變成日常對話,而不再帶有吸引力。
✔ 試試看這樣做:讓你的生活有一些「神秘感」,有時候可以留一些細節給對方自己去發現,而不是事無鉅細地交代一切。
如果一段關係讓你完全失去自己的朋友圈或興趣,這會讓你的世界變得狹隘,也容易讓另一半感到壓力。
✔ 應該這樣做:每週安排一天做自己喜歡的事,不需要一直跟對方報備,讓彼此有成長與獨立的空間。當你擁有自己的生活,對方才會對你更感興趣。
有些情侶會有一種「佔有欲」,認為愛就是要時刻陪伴對方,否則就是不夠愛。但其實,真正深厚的感情,不是來自於控制,而是來自於選擇。
✔ 改變方式:
有人擔心,如果少見面,感情會變淡。其實,關鍵不是見面次數,而是見面時的「品質」。當你們已經建立了穩定的信任基礎,減少見面反而會讓每次相聚更有意義。
✔ 實際策略:
用我自己和身邊伴侶之間的經驗證明,有點距離的愛愛情的熱度來自於兩個人的吸引力,而不是過度的陪伴。當你們彼此有足夠的空間去發展自己,愛才會更持久。建立適當的邊界感,不是為了遠離對方,而是為了讓彼此的關係更有呼吸的餘裕,讓愛情能夠在距離中燃燒得更加炙熱。
整天膩在一起反而有壓迫感,有時候只是為了在一起而一起,但煩躁感反而會堆疊積累。
與其擔心「見面少了,感情會變淡」,不如問問自己——適當的距離,會不會讓我們的每一次相見,都變得更加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