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高估自己對“無愛的關係”的忍耐度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一直都覺得“相敬如賓”是個糟糕的詞。它描述的關係狀態平等,但隱隱透著一股不真實:

 

吃飯逛街看電影,外出彼此報平安;

沒有爭吵、出軌和任何抓馬的事,關係順順利利;

雙方邊界極其明晰,彼此都不承擔對方的壞情緒,避免探討深層次的、價值觀方面的東西;

很多時候都是在各過各的,有 ta 沒 ta 都一樣,感情談了跟沒談似的......

 

是的了,問題好像就出在這,兩個人似乎是在心照不宣地,在關係中逃避關係,給人的感覺就像談了一場假的戀愛!

 

其實,心理學對這樣的關係有個說法:

假性親密關係

(Irrelationship)

 

這種關係不僅僅發生在戀愛裡,也可以發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夥伴之間,但共同點是,它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場分離,很多人都會高估自己對這種關係的容忍度,但又因為熟悉這種模式,導致自己反復回到這種模式中。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它。



分手,可能是因為

從未真正在一起過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你與另一個人之間深刻的、自由的、互相回應的聯結。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情侶之間都真的有這樣的感受和聯結。因為這樣的聯結意味著相互關心、彼此共情、情感付出——可這些是需要承擔情感受傷的風險的。


於是,我們不敢讓自己“真的在乎一個人”或是“讓別人對我們來說變得重要”,關閉掉這個部分,我們就能避免那種被傷害、被拒絕、被拋棄的脆弱感。

 

而我們懷著對失控的恐懼,不敢投入,回避了彼此情感的付出時,假性親密關係便形成了:

 

它並不是真正的親密關係,而是指伴侶雙方預設的一種狀態: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來回避真正的在一起。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防禦機制(defensive mechanism),只不過,它是兩個人一起在防禦。

 

你們可能在外人看起來是親密的,但實際上,這段關係避開了雙方彼此的坦誠和接納、避開了雙方自願地為這段感情和對方付出。它是雙方不自覺地精心構建起來的“聯結”,是伴侶雙方的共謀。

 

假性親密關係使我們從真正的親密關係帶來的複雜性中得以解脫,不會感覺到脆弱。

 

這樣一段關係對我們來說是“安全”的。因為這段關係從表面上看非常穩定,有著精心構建的規則,不會出現不可預測的危機。我們在這段關係中將會得到的情緒反應都是在自己控制中的、可以完全預測的。

 

處在假性親密關係裡的雙方,很少會真的覺得自己上當受騙,甚至會給外界一種關係不錯的印象,這是因為,關係中的雙方都是平等地且自願被束縛著的,是他們主動選擇了束縛以便感受到“我是安全的”。他們的困境,正是他們的安全基地。



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

愛的勇氣

 


如果你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一定能發現不少假性親密的例子,他們可能是你的朋友、你本人,甚至你的父母。

 

是的,有些父母,本身就是一種假性親密關係。

 

我們都是從人生早期的關係裡習得愛、認識愛的。而當一對父母從不自主、自發地互相表達愛意時,他們的孩子就很容易認為,親密關係、婚姻、愛就是這樣一種程式式的互動而已,相敬如賓就是愛情的全部。

 

在這種僵死的、程式化的、缺乏活力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會缺乏一種激情(passion),無論是和性有關的激情還是其他方面的。他們對關係的想像像是一種不會出錯的模式。可激情是好的親密關係中所必需的。

 

有些消費裡塑造出來的親密圖景,也會影響我們的愛情觀。


一些廣告、影視作品會讓我們以為,只要做了這些、買了那些,就是對彼此的愛了,實在不知道怎樣對伴侶好的時候,砸錢總歸不會出錯


這種關係,比起愛人這個頭銜,更像是彼此的戰略合作夥伴,哪怕按部就班打卡了情侶會做的 100 件事,也還是會覺得孤獨。


也許這聽上去還不錯,至少不會有大的損失?但其實,很多人都會高估自己對這種“無愛的關係”的忍受程度,崩壞總是來得猝不及防。

 


假性親密關係

最終指向失望

 

假性親密關係在表面上是“安全”的,但深陷其中,會反而會帶來很多問題。

 

我們首先會失去的,是和他人真實地聯結的能力。

 

有點像打卡式的旅遊,並沒有真正投入的欣賞和感受那些自然風景名勝古跡,而是在各種找角度拍照,吃美食也是擺拍,沒有用心品味食物的味道。真實,是一種能力,很多人不具備這種能力。

 

一方面,假性親密關係中的人,可能從兒時起,就沒有過真正雙方彼此接納和理解的深度聯結,他們對自我的角色定位因而是非常片面和狹隘的,ta的思想和行為都有日常的規則可循。


假性親密關係壓抑了人的情緒、也壓抑了人的自我認識,從而就剝奪了這個人真正去和別人聯結的可能。


還有很多人從小就要去滿足父母明確提出的各種需求,這也會讓他們逐漸失去那種能“看清他人或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的能力——畢竟這樣的能力,就跟肌肉一樣,也是需要鍛煉的。

 

此外,假性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即便努力去“照顧對方”,也常常會覺得失望。雙方都會覺得自己是唯一一直在付出的那個。他們自以為是的付出是基於自身,而不是對方的。這種付出註定會讓他們感到更加被隔離、被剝削、被低谷,感到憤怒。

 

當我們在無意識中被消磨得精疲力盡,總會有其中一方或者雙方覺得孤立無援,開始渴望真正的親密,並最終想要離開這段關係。

 

然而,即便發展了新的戀情,可能還是會對於接納一個新的人、作為“真實的自己”被看待和被愛而感到害怕和焦慮。

 


打破這種狀態不容易

但值得

 


如果你習慣了假性親密關係,你可以先檢視自己在每段關係中已經形成的角色及期望的固定模式

 

比如,你們總是無意識地、但卻是不可避免地,按照設計好的固定腳本來扮演角色。不妨停下來,想想如果不按照這套腳本,我們自己想要說什麼、做什麼。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那也許就是你當下最應該說的臺詞。

 

正如前面所說,很多人都會高估自己對假性親密關係的容忍度。也許當你意識到,這樣失去活力的狀態已維持了太久之後,你可能會產生一些“冒險”的動力。

 

你可以嘗試著去調整自己對親密關係的理解,比如:一份感情並不是只有結婚才是「圓滿」的結局,或者,你們的關係不必背負他人的期待。當你嘗試分享自己真實的感受,和對方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就是建立真實聯結的起點。

 

這一定會讓你害怕,你體內的防禦機制會跳出來,告訴你讓他人瞭解你是危險的,這會讓你驚慌和脆弱,但是處理焦慮的方法不是逃避,只能是經歷它們。在覺察到這點的基礎上,你也可以試著坦誠,只有你的坦誠,才可能影響你們互動的狀態,從而影響對方。


而如果你遇到的對象是長期習慣假性親密模式的,你率先邁出的第一步,也許是走了很多步,都難以獲得對方同等程度的坦誠以待。這可能會讓你感到無助。你也會擔心,破壞這種穩態後,既失去了那層令你感到熟悉和安全的保護殼,也沒有從真實的世界裡馬上收穫溫暖。

 

請抓住令你失落的感覺,讓它引導你去尋找真正能帶給你內心滿足感的東西。這也許會帶來一段假性親密關係的終結,但也意味真實情感關係的開始。

 

剝離老化角質後,暴露出的皮膚總是幼嫩脆弱,而這就是我們獲得新生的方式。

 

“勇敢不是不恐懼,

而是心懷恐懼,仍然向前。”

 


最後

 

《霍亂時期的愛情》裡有一句話:

 

誠實的生活方式其實是按照自己身體的意願行事,餓的時候才吃飯,愛的時候不必撒謊。

 

希望大家都能擁抱真實的愛,即便會有一點點風險,但回饋也將是超越想像的豐盈滿足。

 

 

 

今日互動

 

你經歷過這樣的關係嗎?

這段關係的結局是?

41會員
119內容數
#自我成長 #情感 #育兒 #焦慮 #抑鬱 #催眠 自己看不到全面,需要他人的協助。 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引領健康生活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飯糰@亮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從長期深度的喜歡的定義入手,探討了長期深度的喜歡是如何產生的、為我們帶來什麼以及如何才能擁有長期深度的喜歡。此外,還對長期深度的喜歡的影響進行了闡述。
溫柔不只是一種被低估的特質,它還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溫柔的本質以及其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作用。
當信任我們的人需要我們的安慰時,這是關係加深的機會,也可能成為關係被破壞的風險。符合人際基本假設的回應能讓兩個人的距離更近;反之則會讓對方築起心牆、提高防禦。 學會正確的安慰方法回應對方,是我們能為所愛之人做的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一件能夠提升關係滿意度的小事。
在面對朋友或家人的傾訴時,給予建議和陪伴都同樣重要。然而,錯誤的「勸告」可能對關係造成傷害。三個步驟可以幫助有效勸告,包括多問開放式問題、描述感受以及關注對方面臨的困境。
每天好像也沒做什麼事情,但下班回到家總覺得很累。睡一覺醒來也很少有煥然一新的感覺,反而覺得全身緊張、沉重。緊繃狀態是如何消耗能量的?如何正確放鬆?本文中將解釋為什麼我們會因為外界刺激和情緒變化進入緊繃狀態,以及如何學會一些方法讓自己放鬆。
在當今社會,很多人會因工作、學習等原因而與好友分開遠距離。這篇文章通過分析心理學家的觀點和研究報告,區分了友誼破裂的跡象,提供了重塑異地友誼的建議。文章主要談到了友誼親密感、聯繫頻率的無關重要性、信任、以及在異地維持友誼的方法。
本文從長期深度的喜歡的定義入手,探討了長期深度的喜歡是如何產生的、為我們帶來什麼以及如何才能擁有長期深度的喜歡。此外,還對長期深度的喜歡的影響進行了闡述。
溫柔不只是一種被低估的特質,它還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溫柔的本質以及其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作用。
當信任我們的人需要我們的安慰時,這是關係加深的機會,也可能成為關係被破壞的風險。符合人際基本假設的回應能讓兩個人的距離更近;反之則會讓對方築起心牆、提高防禦。 學會正確的安慰方法回應對方,是我們能為所愛之人做的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一件能夠提升關係滿意度的小事。
在面對朋友或家人的傾訴時,給予建議和陪伴都同樣重要。然而,錯誤的「勸告」可能對關係造成傷害。三個步驟可以幫助有效勸告,包括多問開放式問題、描述感受以及關注對方面臨的困境。
每天好像也沒做什麼事情,但下班回到家總覺得很累。睡一覺醒來也很少有煥然一新的感覺,反而覺得全身緊張、沉重。緊繃狀態是如何消耗能量的?如何正確放鬆?本文中將解釋為什麼我們會因為外界刺激和情緒變化進入緊繃狀態,以及如何學會一些方法讓自己放鬆。
在當今社會,很多人會因工作、學習等原因而與好友分開遠距離。這篇文章通過分析心理學家的觀點和研究報告,區分了友誼破裂的跡象,提供了重塑異地友誼的建議。文章主要談到了友誼親密感、聯繫頻率的無關重要性、信任、以及在異地維持友誼的方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如果以命盤的十年大運來看,總是會有些大運進入低潮期,他會指向比如破財、感情、工作、事業、官司..,[運勢]本身有好有壞,這點是大家都公平的,我重視低潮期,因為低潮過的好,也等於[先避凶再趨吉]
Thumbnail
夢裡又是另一場推敲。 最近聽到了一句有趣的話:「人因有風格而成為人」,聽起來有些外顯、又好像有些哲學,仔細貼近心去感受,發現那確實是人生。
Thumbnail
最近我嘗試把個人的總資產,當作一款ETF來看待,然後和大盤指數型ETF0050做比較。 我的想法是,0050股價會震盪,但是不可能歸零。我們投資理財,最怕自己的錢花光。如果我的總資產全部買進0050,那我的總資產就可以和0050同步,永遠不歸零。可是問題是我要花錢,我需要生活費。所以我的花費,就是
Thumbnail
Ginny肯定是康尼島上最不開心的人,彷彿身處的樂園是她人生的反諷:人們必須在某個地方、某段時光,特地花錢獲得樂趣和刺激,也才能重新感覺什麼是快樂,但除了此時此地的絕大多數人生呢?Ginny對於這一切厭棄到了極點,舖設在固定軌道找尋到的樂子、瞄準機運的那種刻意,她認出那些滿足與歡笑是如此廉價、庸俗,
Thumbnail
從小到長大,總是在某個時期、某個階段、某個分歧點,怪罪別人,彷彿全天下沒有錯的只剩自己。 看著西怪著東、南怪著北,老公怪著老婆、老婆怪著老公、小孩怪父母、父母怪小孩、彷彿全天下,大家都得罪了大家。 繼續體驗著生活,試圖把這一系列的怪都停止,無奈沒有一刻的消停,繼續輪迴旋轉回到原點,於是繼續的怪罪。
Thumbnail
有一本書上一句話説得真的好:“人,總是為自己的欲望買單”。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如果以命盤的十年大運來看,總是會有些大運進入低潮期,他會指向比如破財、感情、工作、事業、官司..,[運勢]本身有好有壞,這點是大家都公平的,我重視低潮期,因為低潮過的好,也等於[先避凶再趨吉]
Thumbnail
夢裡又是另一場推敲。 最近聽到了一句有趣的話:「人因有風格而成為人」,聽起來有些外顯、又好像有些哲學,仔細貼近心去感受,發現那確實是人生。
Thumbnail
最近我嘗試把個人的總資產,當作一款ETF來看待,然後和大盤指數型ETF0050做比較。 我的想法是,0050股價會震盪,但是不可能歸零。我們投資理財,最怕自己的錢花光。如果我的總資產全部買進0050,那我的總資產就可以和0050同步,永遠不歸零。可是問題是我要花錢,我需要生活費。所以我的花費,就是
Thumbnail
Ginny肯定是康尼島上最不開心的人,彷彿身處的樂園是她人生的反諷:人們必須在某個地方、某段時光,特地花錢獲得樂趣和刺激,也才能重新感覺什麼是快樂,但除了此時此地的絕大多數人生呢?Ginny對於這一切厭棄到了極點,舖設在固定軌道找尋到的樂子、瞄準機運的那種刻意,她認出那些滿足與歡笑是如此廉價、庸俗,
Thumbnail
從小到長大,總是在某個時期、某個階段、某個分歧點,怪罪別人,彷彿全天下沒有錯的只剩自己。 看著西怪著東、南怪著北,老公怪著老婆、老婆怪著老公、小孩怪父母、父母怪小孩、彷彿全天下,大家都得罪了大家。 繼續體驗著生活,試圖把這一系列的怪都停止,無奈沒有一刻的消停,繼續輪迴旋轉回到原點,於是繼續的怪罪。
Thumbnail
有一本書上一句話説得真的好:“人,總是為自己的欲望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