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我們都會去中華商場訂作制服和皮鞋,那邊還有賣很多外省美食。」母親看著公視的電視劇《天橋上的魔術師》說道,回憶著過往和同學們在中華商場逛街的點點滴滴。不知道為何像是用鑰匙打開一個奇幻未知的魔法世界,我竟開始癡迷於七、八零年代的流行歌曲和影視作品,甚至欽羨繁華的台北街景與行走在道路上的人們。最終於圖書館借到這本書,開啟了一趟的穿越到小說的閱讀旅程。
每個故事的人物透過第一視角的方式,讀者自己的人生歷程。藉由對話的語氣,以及故事的人們不像白先勇的《台北人》,每一篇故事都被包裝在不同盒子裡,是獨立的。在這之中有些人互相認識,成為彼此故事中的過客、配角,如同客串演出一般。會不禁想像自己正扮演書中其中一個角色,是那些孩子幼年時期的玩伴,莫名熟悉的情感油然而生。尤其讀到阿卡製作的商場模型,總覺得自己宛如跳進商場裡,在天橋上和孩子們擦肩而過,吃著「真正第一家陽春麵」的牛肉麵。作者的寫作筆法將每位角色描繪得栩栩如生,生動到我誤以為那些人物彷彿在月黑風高的夜裡,躡手躡腳地逃出,爬出密密麻麻的文字間,他們真實地活著;呼吸著。想像這本小說是曾在中華商場生活長大的人們所撰寫出的日記,而天橋上的魔術師也一定還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表演著他的魔術,有一群孩子們對小黑人跳舞感到驚奇。
天橋上的魔術師看似是書裡的主角,但他的本名、生命歷程和故事,卻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紗,沒有任何人知道。我們反而更了解的是一個個圍觀魔術師表演的孩子們,他們是各自人生劇本的主角。魔術師成為他們的過客,給予他們啟發人生的道具;為他們解開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與不安。象徵我們看似只是萬物紅塵中的一粒沙,但其實生命舞台的鎂光燈就聚焦在我們身上。不要因為自己的平凡而忽略被隱藏的潛力,因畏懼挫敗而不去嘗試,要勇敢地接受生命過程中的挑戰,跳脫束縛自己的框架。
隨時代變遷,所有事物日益月新,中華商場最終也逃不過被時代淘汰的命運,因消費型態改變、鐵路地下化的種種原因被拆除,中華商場從此在地圖上消失了蹤影。在故事裡,馬克因受不了父親酗酒家暴而離家出走;鑰匙店男孩的阿姨在祝融之災去世,唯一倖存下來的表妹最終選擇自殺;鐘錶行男孩的哥哥在叫爸爸回家的路途被火車撞死;家裡開眼鏡行的小蘭姐與阿猴談判不合,兩人喪身在火場;集郵社女孩的白文鳥與黑文鳥被野貓掏空內臟;唐先生西裝店的貓咪突然走失。與中華商場的拆除相同,呼應著主角都歷經了「消失」。但作者並沒有直接說破「是什麼消失了」,而是利用敘述童年記憶的方式,讓讀者們在閱讀過程中去發現他們所遺失的東西,以及面對消失的惆悵和徬徨、如何影響他們長大後的模樣。
他們各擁有屬於自己的哀傷,歷經過生離使別,或是其他讓他們在內心種下一棵名為憂傷的樹,透過聆聽他們的故事去尋找是何時埋下種子的,是誰澆水、施肥讓樹逐漸茁壯、茂密。消失其實代表著存在,如果沒有消失,我們就不會懂得好好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正因為消失了,我們在腦海裡對它的記憶是最珍貴的存在,經過了時間沖刷洗滌、因消失而痛苦的發酵沉澱,過往也成了美好的回憶。而故事中的九個孩子藉由訴說這段故事,讓沒有經歷過,或是也同樣失去的人們,重溫往日那段被埋沒於歷史洪流裡的中華商場,被遺忘的人事物能夠被附予靈魂和溫度。
我認為這本書最吸引人的特點不只是還原老台北人心中的中華商場,還有虛實交錯的故事,寫實的成長故事當中又交織奇幻的元素。像是阿卡用磁磚打破霓虹燈,所有的光像水一樣流到城市的兩端,形成一條「光之河」;廟口的石獅子雕像如同打破石化咒語,載著鑰匙店男孩逛著中華商場。也許這就像童年的記憶,時間越是長久了,對於當時所發生的事就越不清楚是否真的發生過。書中我最喜歡魔術師對賣鞋墊的男孩說「因為有時候你一輩子記住的事,不是眼睛看到的事。」作者運用融合個人主觀的經驗與失憶的片段,轉化為富有想像力的故事。回憶裡獨留模糊的輪廓,因為我們抱持執著的心情,堅毅相信自己的直覺,使若隱若現的童年回憶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心中,隨著時光飛逝,仍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