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囉書窩|解決人生90%煩惱的阿德勒心理學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raw-image

■ 書名

解決人生90%煩惱的阿德勒心理學:跳脫負面循環,養成正向思考的習慣與勇氣!


■ 觀點

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是什麼?

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最終目標之一,就是建立「社會情懷」。人在與家人、朋友或職場同事的交流中,所獲得的歸屬感、同感、信任感或貢獻感,統稱為社會情懷。


何謂阿德勒心理學的「5大前提」?

  1. 自我決定論:自己的人生是由自己決定的。
  2. 目的論:人是為了將來的目標而前進,而不是被過去的原因所驅動。
  3. 整體論:人的心並不會產生矛盾,無論是理性和感性或心靈和身體,都是互有關連、一體的東西。
  4. 人際關係論:人的任何行動都具有「對象」。
  5. 認知論:人都是由主觀角度去看待世間萬物的。

劣等性、自卑感、自卑情結之間的差別

阿德勒心理學中有3個與「自卑」有關的用語,即「劣等性」、「自卑感」和「自卑情結」。

  1. 劣等性」純粹是指事實,好比天生的殘疾、障礙,或人生中遇到的不利條件。
  2. 自卑感」指的則是那些因為理想和現實有落差,而湧現的主觀性負面情感。
  3. 若拿自己的劣勢當理由,藉此逃避人生該面對的課題,那麼這樣的態度和行為,就是「自卑情結」。

當現實和自己的理想有落差時,就會產生自卑感。雖然自卑感令許多人感到痛苦,但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幫助人們成長的健康感受。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

  • 同理是指關心「對方關心的事」
  • 同情是一種「確認自身優越性」的行為

劃分課題

我們必須「劃分課題」,才能避免浪費時間。而問題就在於,這是對方該解決的課題,還是自己該解決的課題。判斷時,只要考慮到最終的利益或損失是由誰承擔的,就會知道是誰的課題了。


歸屬感

人類最原始的本能就是「歸屬於某處」。這就是為什麼人在失去歸屬感時,會浮現自我了斷的念頭。而這也證明,「尋求容身之處」的欲望要比「活下去」的欲望來得更強烈。可見,歸屬感是確保心理健康的最大關鍵


■ 評論

這本書也是我對阿德勒心理學感興趣時找的圖解入門,但讀完後發現,這類暢銷書可能屬於日本的阿德勒學派,與諮商理論教科書中對阿德勒的介紹有所不同。本書將阿德勒的理念延伸至職場應用,但這種詮釋方式,似乎帶有「有毒」的感覺。

例如,書中建議避免用「you-message」,改用「I/we-message」。然而,在有毒的職場環境中,上級往往帶有黑暗三角人格特質。在談判過程中,「我訊息」容易被視為防禦,而「你訊息」則帶有攻擊意味。在這種情境下,過於強調「我訊息」可能反而讓人更容易受到操控與導致內耗。此外,阿德勒所追求的「社會情懷」在這種詮釋下被轉化為「公司情懷」,這樣的嫁接是否有益,有待商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36會員
615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9
如果有一天,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出生來到這人世,你將如何選擇?
Thumbnail
2025/04/19
如果有一天,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出生來到這人世,你將如何選擇?
Thumbnail
2025/04/18
從依附、怨懟、到彼此成全,透過家族治療,探索影響你一生家庭關係的自我成長修復書
Thumbnail
2025/04/18
從依附、怨懟、到彼此成全,透過家族治療,探索影響你一生家庭關係的自我成長修復書
Thumbnail
2025/04/17
打破自我評價過低與焦慮的迴圈,偶爾也允許自己優雅地落敗
Thumbnail
2025/04/17
打破自我評價過低與焦慮的迴圈,偶爾也允許自己優雅地落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Thumbnail
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運用九大技巧駕馭焦慮,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Thumbnail
運用九大技巧駕馭焦慮,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Thumbnail
培養逆境抵抗力,放大簡單的快樂,打破不滿足的慣性
Thumbnail
培養逆境抵抗力,放大簡單的快樂,打破不滿足的慣性
Thumbnail
認知療法權威教你用書寫方式,擺脫擾亂的思緒與情緒問題
Thumbnail
認知療法權威教你用書寫方式,擺脫擾亂的思緒與情緒問題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