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職場到生活,8 種傳遞壞消息的技巧讓溝通更順暢!

從職場到生活,8 種傳遞壞消息的技巧讓溝通更順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我們都難免需要傳遞壞消息。這可能是業務上的專案失敗、人事上的裁員通知,甚至是個人生活中的壞消息。但如何在不破壞關係、不引發衝突的情況下有效地溝通?本篇文章將提供 8 種傳遞壞消息的技巧,讓你的溝通更加順暢。

1. 選擇合適的時機與場所

壞消息不該隨便傳遞,而應在適當的時機與場所進行。

  • 選擇一個私密且安靜的空間,避免讓當事人感到尷尬或壓力過大。
  • 避開當事人情緒不穩定或壓力較大的時刻,如會議前、重要活動前等。
  • 在工作場合,避免在公開場合宣布影響員工士氣的消息,如業績不佳、部門調整等。

2. 開門見山,避免拐彎抹角

傳遞壞消息時,不要過度拖延或用過於委婉的方式表達,這可能讓對方更加焦慮。

  • 直截了當地說明問題,例如:「我們必須終止這個專案,因為預算無法支撐。」
  • 避免使用模糊詞彙,如「可能」、「應該」,這會讓對方誤解情況。
  • 但也不宜過於冷漠,可以透過溫和的語氣減輕衝擊。

3. 同理心是關鍵

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能讓溝通更具人性化。

  • 使用溫和的語氣,避免冷漠或過度專業的表達。
  • 觀察對方的情緒反應,適時調整自己的語氣。
  • 若對方表現出沮喪,給予適當的支持,例如:「我理解這對你來說不容易,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應對這個情況。」

4. 提供明確的理由與背景資訊

人們往往會因為不理解壞消息的原因而感到不滿或焦慮,因此提供清楚的背景資訊能降低負面情緒。

  • 說明事件的來龍去脈,避免讓對方覺得這是單方面的決定。
  • 若是公司決策,解釋這樣做的必要性與影響。
  • 若有數據或證據佐證,適當提供以增加說服力。

5. 避免過度責備與批評

傳遞壞消息時,應該聚焦在解決方案,而非責備對方

  • 例如,若是一位員工表現不佳,可以說:「我們發現你的工作表現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如何提升。」
  • 避免說:「你做得不夠好,這是你的錯!」這樣的語言會讓對方產生防禦心理。

6. 提供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除了傳遞壞消息,更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對方應對這個狀況

  • 提供可行的建議,如:「雖然這個專案被取消了,但我們可以將資源轉向另一個更有潛力的專案。」
  • 若是職場裁員,提供轉職建議或協助,如履歷修改、內部推薦機會。

7. 給對方時間消化消息

壞消息帶來的情緒衝擊可能需要時間適應,不要期望對方能立刻接受。

  • 在溝通完後,給對方一些空間,不要立即要求回應。
  • 如果對方需要時間思考,可以說:「我理解這需要時間消化,如果你有任何問題,隨時來找我討論。」

8. 後續關心與支持

壞消息的影響可能不會立即消失,適時的後續關心能幫助對方更好地適應變化。

  • 若是職場變動,可以主動關心對方的適應狀況。
  • 若是個人層面的壞消息,如家人過世、健康問題,表達持續的關心,如簡訊或電話慰問。

結論:讓溝通更有溫度

傳遞壞消息是一項挑戰,但透過選擇合適的時機、展現同理心、提供明確的理由與支持方案,我們可以讓溝通更加順暢,減少負面影響。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良好的溝通技巧能幫助我們維持人際關係,讓彼此更有信任感。

希望這 8 個技巧能幫助你在關鍵時刻用更溫暖、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傳遞壞消息,讓溝通變得更加順利!


avatar-img
茶餘飯後的沙龍
7會員
50內容數
不定時分享閱讀、影劇、自我成長與心靈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茶餘飯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這個社會中,外向被高度讚揚,內向卻常被誤解。我們從小就被鼓勵要勇於發言、敢於表達、能夠侃侃而談。於是,許多內向的人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是不是應該要學會成為「那種人」——開朗、大方、活潑、能在任何場合快速打開話匣子?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想跟別人建立關係,只是害怕在表達中被誤解、被忽略,甚至
有些風景,只能在回頭時看清。 我們常說「失去後才懂得珍惜」,這句話聽起來老套,卻藏著無數人的心酸和遺憾。 那些日子、那看似平凡的人事物、那些對話與片段,往往是在離開後,才讓我們驚覺,它們有多麼重要。只是那時候沒發現,或者說,沒有用心去發現。 就像走過一段路,回頭一看,才發現沿途的風景竟那麼
當我們學會聽見內心的不舒服,就離尊重更近一步 那一次,你坐在辦公室裡認真處理文件,男同事突然從背後靠近,拍了你肩膀一下,還湊過來說:「你今天好像特別漂亮喔。」你當下只是僵了一下,勉強笑了笑。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想讓他靠這麼近。 某次跟朋友聚餐,一位男性朋友總是喜歡開黃腔,言語中不斷對你
在這個社會中,外向被高度讚揚,內向卻常被誤解。我們從小就被鼓勵要勇於發言、敢於表達、能夠侃侃而談。於是,許多內向的人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是不是應該要學會成為「那種人」——開朗、大方、活潑、能在任何場合快速打開話匣子?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想跟別人建立關係,只是害怕在表達中被誤解、被忽略,甚至
有些風景,只能在回頭時看清。 我們常說「失去後才懂得珍惜」,這句話聽起來老套,卻藏著無數人的心酸和遺憾。 那些日子、那看似平凡的人事物、那些對話與片段,往往是在離開後,才讓我們驚覺,它們有多麼重要。只是那時候沒發現,或者說,沒有用心去發現。 就像走過一段路,回頭一看,才發現沿途的風景竟那麼
當我們學會聽見內心的不舒服,就離尊重更近一步 那一次,你坐在辦公室裡認真處理文件,男同事突然從背後靠近,拍了你肩膀一下,還湊過來說:「你今天好像特別漂亮喔。」你當下只是僵了一下,勉強笑了笑。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想讓他靠這麼近。 某次跟朋友聚餐,一位男性朋友總是喜歡開黃腔,言語中不斷對你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