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自己決定嗎?萬一錯了怎麼辦?

我可以自己決定嗎?萬一錯了怎麼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學習負責任,不是從對不對,而是從願意承擔開始

那天,孩子看著課外活動的報名單,猶豫了好久。

「這兩個我都想試,可是不能重複報名。」

「那你想選哪一個?」我問。


他抿著嘴,半晌才問我一句:「我可以自己決定嗎?萬一選錯了怎麼辦?」

我愣了一下。

因為他不是在問我哪個活動比較好, 他在問我——我能不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你願不願意相信我?

raw-image

「想自己選」的背後,其實是「想被當成一個有能力判斷的人」


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判斷和喜好時,不再什麼都說「你決定就好」。

這時候,我們既感欣慰、又有點不安: 他真的想清楚了嗎?他會不會後悔?這樣讓他選,會不會對他太冒險?


於是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把選擇拉回自己手上——

「我幫你選這個比較好。」
「這個比較穩,聽爸爸的沒錯。」


我們不是不信任他,而是我們太怕他錯了會受傷。
但那種「怕你後悔」的保護,有時也會變成「我不相信你能承擔」。

久了,孩子就真的不敢選了。



錯了會怎麼樣?會難過、會後悔,但也會長大


我問孩子:「你最怕的,是什麼?」

他說:「我怕選錯會浪費時間、會覺得自己笨。」
我說:「你知道嗎?爸爸也常常做錯決定。但有些錯,是我做了才知道原來不適合,那不是笨,是經驗。」


我們都太想「一次選對」,

但世界上很多對的路,是從錯的選擇中慢慢走出來的。


真正的學習,不只是知識的記憶,而是對錯的後果自己去感受、去修正、去承擔

這樣的學習,不管選對或選錯,都值得驕傲。


自己決定,不是要做對,而是學會負責


我告訴孩子:「你可以自己選,但你要為這個選擇想清楚,也要為可能的後果準備好。」
「如果真的後悔呢?」
「那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下一次可以怎麼調整,怎麼做得更貼近你想要的。」


決定權,不只是自由,也是一種練習——學會為自己的腳步負責。

我們能給的,不是替他選一條看似安全的路,

而是陪他練習在選擇裡站穩腳步,哪怕走彎了、慢了,都不會覺得自己沒用。



結語:你可以決定,而我們會在你身後


親愛的孩子,

你問:「我可以自己決定嗎?」 我想告訴你:可以。


你也問:「萬一錯了怎麼辦?」

我想告訴你:那就錯一次沒關係,我會陪你一起面對。


因為我們不是要你永遠選對,

我們是要你慢慢相信——你有判斷的能力,也有修正的勇氣。

你不用等到「絕對正確」才做決定,

你只需要夠真誠、夠願意、夠想承擔。 那就是成長的起點。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4會員
341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有時我們急著說「不要怕」,以為這樣孩子就會勇敢。 但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被催促,而是被理解。 「你在怕什麼?」這句話,比「別怕啦」更有用。 恐懼被看見,就不會那麼可怕。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敢說出「我怕」。 我們要陪孩子的,不是趕快跨過去,而是一起站在情緒裡,慢慢前行。
有時候,孩子輸了比賽、搞砸作業,不是最難過的事。最難的,是承認「我輸了」這件事。大人總說要堅強,但真正的勇氣,其實是能誠實面對失敗、承認不行。輸不可怕,逞強才讓人更累。陪孩子放下「一定要贏」的壓力,他才能學會真正的釋然,也學會更自在地往前走。
——渴望與恐懼之間,是正在長大的我們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太想贏、太怕輸,才卡在原地。孩子說:「我想贏!可是萬一……」這句話好真實,也像我們自己。怕失敗不是懦弱,而是因為我們真的很在乎。這篇文章,寫給每個在意成果、卻常常懷疑自己夠不夠好的人。
「為什麼不聽話就是我錯?」這不只是頂嘴,可能是孩子第一次對「誰能決定我是對的」提出疑問。我們總以為要教孩子聽話,卻忘了先聽他們怎麼想。這篇文章從一次衝突出發,談怎麼把「不聽話」變成一次親子關係的轉機。
孩子問「為什麼要我做不想做的事?」這不是耍賴,而是他在面對人生第一個「我沒得選」的時候,感到困惑與無力。我們不需要逼他接受,而是陪他理解:不是每件事都要喜歡,但可以學習怎麼面對不喜歡的。這樣的對話,是成長的起點,也是信任的建立。
孩子說:「我可不可以不要長大?」 這不是任性,而是一種「我快撐不住了」的求救。 原來,不只孩子會怕長大,大人也一樣還在學著怎麼承擔。 這篇文章寫給你——那個還在努力成長、偶爾想逃的你。
有時我們急著說「不要怕」,以為這樣孩子就會勇敢。 但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被催促,而是被理解。 「你在怕什麼?」這句話,比「別怕啦」更有用。 恐懼被看見,就不會那麼可怕。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敢說出「我怕」。 我們要陪孩子的,不是趕快跨過去,而是一起站在情緒裡,慢慢前行。
有時候,孩子輸了比賽、搞砸作業,不是最難過的事。最難的,是承認「我輸了」這件事。大人總說要堅強,但真正的勇氣,其實是能誠實面對失敗、承認不行。輸不可怕,逞強才讓人更累。陪孩子放下「一定要贏」的壓力,他才能學會真正的釋然,也學會更自在地往前走。
——渴望與恐懼之間,是正在長大的我們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太想贏、太怕輸,才卡在原地。孩子說:「我想贏!可是萬一……」這句話好真實,也像我們自己。怕失敗不是懦弱,而是因為我們真的很在乎。這篇文章,寫給每個在意成果、卻常常懷疑自己夠不夠好的人。
「為什麼不聽話就是我錯?」這不只是頂嘴,可能是孩子第一次對「誰能決定我是對的」提出疑問。我們總以為要教孩子聽話,卻忘了先聽他們怎麼想。這篇文章從一次衝突出發,談怎麼把「不聽話」變成一次親子關係的轉機。
孩子問「為什麼要我做不想做的事?」這不是耍賴,而是他在面對人生第一個「我沒得選」的時候,感到困惑與無力。我們不需要逼他接受,而是陪他理解:不是每件事都要喜歡,但可以學習怎麼面對不喜歡的。這樣的對話,是成長的起點,也是信任的建立。
孩子說:「我可不可以不要長大?」 這不是任性,而是一種「我快撐不住了」的求救。 原來,不只孩子會怕長大,大人也一樣還在學著怎麼承擔。 這篇文章寫給你——那個還在努力成長、偶爾想逃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