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我做不想做的事?—怎麼去面對「不想做的事」

為什麼要我做不想做的事?—怎麼去面對「不想做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以為是叛逆,其實是孩子對人生的第一次提問

「為什麼要我做不想做的事?」

孩子皺著眉頭,摀著耳朵,一邊說、一邊逃離餐桌上的作業本。

那句話像是一道防線,也是控訴,是他對這個世界拋出的第一個「不想順從」。


那一刻,我心裡其實也動搖了一下。因為這問題,不只是孩子會問,我們大人也常常悄悄地問自己,只是比較不敢講出來罷了。

raw-image

有些事,不想做,卻非做不可。為什麼?


因為「人生不是只做喜歡的事」,這句話我們從小聽到大,也不斷重複給下一代聽。

但當孩子認真反問:「那為什麼要這樣活著?」 我們反而一時語塞。


是啊,為什麼?

每天早起上學、做功課、學不喜歡的科目、參加不擅長的活動——這些看似「為了未來」,但對孩子來說卻像一連串無止盡的「為別人而活」。

孩子不是懶惰,他們只是第一次真實感受到:這世界不全是自己能選的。


「不想做的事」背後,藏著三種情緒


當孩子說出「為什麼要我做不想做的事」,他不見得是在挑戰權威,更多時候是這三種情緒在交織:

  1. 挫折:「我做不好,所以我不想做。」
  2. 無聊:「我看不到意義,所以我不想做。」
  3. 反抗:「我沒得選,所以我不想做。」


如果我們只是回一句:「人生本來就這樣」,那只會讓孩子更確定:原來世界真的沒得選,連對話的機會都沒有。


學習怎麼「處理不想做的事」,比照單做更重要


我們都希望孩子有責任感,但更希望他們有思考的能力

所以,我不再強壓說:「你就是得做!」


我會改問他:「你覺得這件事為什麼要做?你最不喜歡的是哪一部分?」

然後一起拆解:

  • 有些事,是能力還沒到位,才讓你不想做;
  • 有些事,是還不懂它為什麼重要,所以提不起勁;
  • 有些事,是做的方式不對,所以才會覺得很煩。


不想做,是一種訊號,不是錯。

我們需要的,不是逼孩子服從,而是陪他們去理解——當生活不是全部都照自己的喜好走時,可以怎麼調整?怎麼選擇?怎麼自處?


不是只有孩子,大人也常在做「不想做的事」


有一天我加班到很晚,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孩子問我:「你工作開心嗎?」

我愣了一下,然後老實說:「有些時候不開心,可是我知道這是我想負的責任。」

孩子點點頭,沒說話。


但我知道,他聽懂了一點點——有些不想做的事,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選擇,而是我們選擇了承擔。


結語:不是讓孩子愛上每件事,而是學會怎麼面對不想做的事


我們不需要教孩子凡事都要開心投入,而是要陪他們學會:

  • 怎麼跟討厭的事情共處?
  • 怎麼調整心態與方法?
  • 怎麼在無法選擇的時候,還保有一點選擇的主動權?


因為真正的成熟,不是永遠做喜歡的事,

而是能在不喜歡裡,活出自己的方式。


所以親愛的孩子,

我懂你不想做這件事,也許現在還不懂它的意義。 但沒關係,我會陪你想清楚,做出選擇, 就算勉強,也不要失去你對生活的主動權。


我們一起學習——怎麼去面對「不想做的事」,

也怎麼在其中,找回自己。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6會員
332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孩子說:「我可不可以不要長大?」 這不是任性,而是一種「我快撐不住了」的求救。 原來,不只孩子會怕長大,大人也一樣還在學著怎麼承擔。 這篇文章寫給你——那個還在努力成長、偶爾想逃的你。
「我不想錯!」這句話,你是不是也常對自己說?明明想學好,卻越學越卡,越怕錯就越容易錯。因為你太用力想一次到位,反而讓自己學得綁手綁腳。你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允許自己可以慢一點、錯一點。真正學得會的人,不是一開始就做對,而是願意在錯誤中慢慢變強的那個你。
孩子說:「他不跟我玩了!」那不是一句抱怨,而是一種小小的心碎。面對被拒絕的失落,孩子需要的不是快快安慰,而是有人能懂那份委屈和孤單。這篇文章,寫給正在學習面對拒絕的孩子,也寫給我們內心那個曾經被冷落過的小孩。
孩子說:「他不理我!我也不理他了!」這不是不在意,而是太在意了。很多時候,我們用氣話包裹脆弱,假裝不需要,其實是想被拉近。這篇文章陪你看懂:說氣話的背後,是在關係中受傷的心,也讓我們一起學會——關係的結,不是用對抗解開的。
孩子問:「我是不是不夠好?」我們其實也曾這樣想過吧?這篇文章寫給每個常懷疑自己的你——還沒做到不代表不好,還在學習就是在進步。你不需要完美,只要願意慢慢變好。因為,不完美才是真實的你,也是最值得被愛的你。
明明是關心,卻說成了責備;明明想靠近,卻變成了傷人。這篇文章寫給所有關係裡「說不出口」的人:說真心話不容易,但值得。從親子開始練習,也許你會發現,誠實是最溫柔的靠近。
孩子說:「我可不可以不要長大?」 這不是任性,而是一種「我快撐不住了」的求救。 原來,不只孩子會怕長大,大人也一樣還在學著怎麼承擔。 這篇文章寫給你——那個還在努力成長、偶爾想逃的你。
「我不想錯!」這句話,你是不是也常對自己說?明明想學好,卻越學越卡,越怕錯就越容易錯。因為你太用力想一次到位,反而讓自己學得綁手綁腳。你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允許自己可以慢一點、錯一點。真正學得會的人,不是一開始就做對,而是願意在錯誤中慢慢變強的那個你。
孩子說:「他不跟我玩了!」那不是一句抱怨,而是一種小小的心碎。面對被拒絕的失落,孩子需要的不是快快安慰,而是有人能懂那份委屈和孤單。這篇文章,寫給正在學習面對拒絕的孩子,也寫給我們內心那個曾經被冷落過的小孩。
孩子說:「他不理我!我也不理他了!」這不是不在意,而是太在意了。很多時候,我們用氣話包裹脆弱,假裝不需要,其實是想被拉近。這篇文章陪你看懂:說氣話的背後,是在關係中受傷的心,也讓我們一起學會——關係的結,不是用對抗解開的。
孩子問:「我是不是不夠好?」我們其實也曾這樣想過吧?這篇文章寫給每個常懷疑自己的你——還沒做到不代表不好,還在學習就是在進步。你不需要完美,只要願意慢慢變好。因為,不完美才是真實的你,也是最值得被愛的你。
明明是關心,卻說成了責備;明明想靠近,卻變成了傷人。這篇文章寫給所有關係裡「說不出口」的人:說真心話不容易,但值得。從親子開始練習,也許你會發現,誠實是最溫柔的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