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臨摹的高雄快閃之旅

一個不臨摹的高雄快閃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高雄,從香港出發,飛行時間大約90分鐘,再從高雄國際機場至市中心,捷運的行車時間不用30分鐘。高雄沒有台北的熙來攘往,不是旅行社爭相推鞦的目的地,卻正是快閃的好選擇,放慢腳步的好地方。

高雄,雖然沒有驚世駭目的景觀,但從網上遊記可以搜索很多令人陶醉的景緻。若要數到經典,以打狗英國領事館、駁二藝術區及旗津島西端最具代表性。這三個景點的位置彼此靠近,可以構成一天遊行程,當然也可以放緩步伐逐天細味。

領事官邸的紅磚外牆

領事官邸的紅磚外牆

打狗英國領事館,從捷運哈瑪星站轉乘公車,幾個車站就到達入口。由於公車班次疏落,宜到達捷運站才按網上地圖搜尋車站位置及路線。打狗是高雄的舊稱,領事館是光緒初年建成的西式建築,由山下的辦公室和山上的官邸構成,面積不較大。山上官邸,除了半圓拱外牆走廊是打卡勝地,還可以俯瞰中山大學、西子灣及旗津,頓時視野廣闊,令人心曠神怡。

駁二街頭的裝置藝術

駁二街頭的裝置藝術

駁二藝術區,從捷運哈瑪星站轉乘輕軌,到達駁二大義站,再緩步沿輕軌返回哈瑪星站,是最穩妥的散策路線。藝術區原為高雄港倉庫群,閒置多年後被重新打造。駁二大義站旁是大港橋,閒逛路線順序為大義倉庫、大勇倉庫、棧貳庫、蓬萊倉庫和鐵路文化園等,沿途觀賞塗鴉藝術及裝置藝術等,更可以融入文青小店的氛圍。

彩虹教會不是教會, 是婚紗公司的拍照場地

彩虹教會不是教會, 是婚紗公司的拍照場地

旗津,從捷運哈瑪星站步行數分鐘至豉山碼頭,再乘坐幾分鐘渡輪,就到達旗津輪渡站。碼頭前方是老術,走到盡頭,就是向左走(東面)和向右走(西面)的選擇。右邊行走不遠,就是星空隧道和旗後砲台,再往山上走可到達高雄燈塔。老街左邊沿海灘走十分鐘,就是彩虹教堂和海珍珠等打卡勝地,還有一家海景咖啡廳適合放空。

近年的旅遊風氣,大家都喜歡追隨網紅步伐,在指定位置以相同的角度拍照留念,本來無傷大雅,但過了頭的話,仿似活人修圖,就錯失了屬於個人的旅遊經歷,觀光點成為不斷擦身而過的拍照背景,那就太可惜了。別人的足跡省卻我們編排行程的時間,但參照不等於臨摹,讓自己有所見有所聞才是有意義的遊歷。

一個仿墓地的紀念碑

一個仿墓地的紀念碑

或許還未到炎夏的日子,旗津海灘沒有幾個泳客。在一片寧靜中,放下手機在海邊漫步,是一種享受。在海灘的盡處,靠近星空隧道的位置,我發現了一個不起眼的紀念碑,一個沒有部落格推薦的景點,一個仿墓地的小建築,卻觸動人心。原來是紀念一宗悲劇,脫隊的小圈,代表一位遇溺者,與之對望的五個小圈,是遇溺者的同學,他們手牽手,企圖下水拯救,結果六人都被大海吞噬。紀念碑有兩層的提醒,既是對無私友情的歌頌,也是欺山莫欺水的警告。

我在紀念碑旁呆坐了一段時間,感慨年青人的短暫生命,也想起聖經在出埃及記及申命記提到,要把上主的律例「在你手上作記號,在你額上作經匣」,意思當然是鼓勵常常思念上主的恩典,但同時也提醒具體的「記號」與「經匣」有喚醒的作用。看著眼前的紀念碑,喚起我們對幾位年青人的敬意。忽然想起來,香港的城門水塘也有一個簡單的紀念碑,紀念興修水塘所犧牲的生命,喚醒我們向基建背後的無名英雄致敬。

彩虹教會是旗津的打卡勝地,不少遊客在排隊等候,有的打開網紅照片,為拍攝的朋友給予具體指示。說實話,有別人指點迷津,照片效果引來艷羨目光。對旅遊目的,毋須非此即彼,打卡有其樂趣,也毋須為文造情,總要呼天搶地一番。但一個有所見有所聞的旅程,肯定才是一個對個人有意義的旅程。

avatar-img
Wai Shing的沙龍
22會員
89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明太祖朱元璋,從貧困戶至開國君主,擁有傳奇的一生。明太祖即位後,推動君主獨裁的統治模式,從正面角度,獨裁為長治久安建立基礎,從負面角度,獨裁帶來日後政治腐敗。所謂獨裁,重點不是任意妄為,而是君主的絕對權威。因此,獨裁的關鍵措施,不是暴虐表現,而是如何突顯君尊臣卑。 廢除宰相,讓君主不但是最終的裁決
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傳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穩健策略,先後統一南北,最終建立新皇朝。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結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統治,政權重歸漢族手中。朱元璋即位後,對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進行改革,推行君主獨裁,被視為進入極權時代的標記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元朝是外族統治的統一政權,雖是客觀描述,卻是重要的歷史標記。蒙古不是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外族政權。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外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只限於北方。氐族前秦苻堅採取統一南方的軍事行動,卻在淝水之戰受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期望推動改革,為統一南方打好基礎,但事與願違。蒙古族吞金滅宋,成為第一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宋初宰相趙普分析五代的時弊,認為是「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要把問題糾正過來,他建議對地方權力加以整治,「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推行這些治國措施,天下就能夠長治久安。 強榦弱枝,是北宋國策,即治國的方針,正是實踐趙普的觀點,以中央政府為「榦」,以地方政府為「枝」,地方權力由中央駕馭。
明太祖朱元璋,從貧困戶至開國君主,擁有傳奇的一生。明太祖即位後,推動君主獨裁的統治模式,從正面角度,獨裁為長治久安建立基礎,從負面角度,獨裁帶來日後政治腐敗。所謂獨裁,重點不是任意妄為,而是君主的絕對權威。因此,獨裁的關鍵措施,不是暴虐表現,而是如何突顯君尊臣卑。 廢除宰相,讓君主不但是最終的裁決
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傳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穩健策略,先後統一南北,最終建立新皇朝。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結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統治,政權重歸漢族手中。朱元璋即位後,對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進行改革,推行君主獨裁,被視為進入極權時代的標記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元朝是外族統治的統一政權,雖是客觀描述,卻是重要的歷史標記。蒙古不是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外族政權。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外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只限於北方。氐族前秦苻堅採取統一南方的軍事行動,卻在淝水之戰受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期望推動改革,為統一南方打好基礎,但事與願違。蒙古族吞金滅宋,成為第一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宋初宰相趙普分析五代的時弊,認為是「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要把問題糾正過來,他建議對地方權力加以整治,「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推行這些治國措施,天下就能夠長治久安。 強榦弱枝,是北宋國策,即治國的方針,正是實踐趙普的觀點,以中央政府為「榦」,以地方政府為「枝」,地方權力由中央駕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