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遶境第一天就開打:信仰的莊嚴與拳頭的喧囂

媽祖遶境第一天就開打:信仰的莊嚴與拳頭的喧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那晚,我們的勤務表上寫著:「支援大甲媽祖遶境起駕勤務」。

一如往年,這是地方最重要的宗教活動,也是全台最盛大的遶境行程之一。

數十萬信徒、上百頂神轎、九天八夜的行腳,在信仰之下,這是一場氣勢磅礡的文化盛事。

但對我們警察來說,這也是一場九天八夜沒有喘息的警力大考驗





第一晚,就開打


深夜11點,無線電通報聲響起:

「光明路、順天路口,有群眾肢體衝突,請快打小組支援。」

我們迅速趕抵現場,遠遠就看到街燈下擠滿人潮。人聲鼎沸,有人激動咆哮,有人滿臉通紅,一頂安全帽還滾落在人行道上,像是場結束卻尚未平息的拳擊賽。

那不是一般的街頭打架。

從服裝、口號、車輛布置來看,雙方都不是路人,而是參與遶境的接轎團體。也就是,理應扛著神轎、帶領民眾前行的信仰代表。

影片中,一名男子用安全帽猛砸對方後腦,對方當場倒地。

現場群眾試圖拉開兩人,但也有不少人掏出手機拍攝,甚至圍觀叫囂。

我們啟動快打部隊後迅速控制場面,但雙方最後都表示「不提告、不追究」。


【信仰開打?】媽祖遶境首夜爆衝突,安全帽飛舞的起駕現場

【信仰開打?】媽祖遶境首夜爆衝突,安全帽飛舞的起駕現場


打完就算了?


這類「打完就和解」的現象,在遶境期間,其實並不少見。

但「不提告」不代表我們就袖手旁觀。

根據《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7條,在公共場所互毆,即便無人提告,也屬違法行為

因此我們依法追查涉案人等到案,後續也將依法裁罰。

但這種處理方式,往往引來不同的聲音:

「怎麼只辦社維法?」「怎麼沒有抓人?」「你們是不是怕宮廟?」

事實上,這種質疑的聲音,一直都沒有少過。

但遶境現場的執法,有時候不是「能不能」,而是「該不該」與「怎麼做才不會更亂」。


不打架公約,誰來遵守?


早在遶境前,警方就召集了40多個參與宮廟、陣頭團體,簽署了「不打架行動公約」。

甚至還有宮主親自表態:「今年我們一定自律、不鬧事。」

但現實很殘酷:公約還在桌上,第一天就破功。

我們不是沒努力。每年遶境前,警方、民政、宗教單位多次開會,設計路線、分配人力、制定預警與應變方案。也曾嘗試找宮廟志工協助糾察、協調陣頭順序、輪班安排等。

但當某些人把信仰變成面子、當神轎變成地盤、當走路都要比氣勢,信仰的「莊嚴」,就容易被情緒的「喧囂」吞噬。


簽了不打架公約又如何?信仰活動成了展示暴力與兄弟氣的舞台

簽了不打架公約又如何?信仰活動成了展示暴力與兄弟氣的舞台


文化場域中的執法困境


很多人會問我們:「你們是警察,怎麼不早點制止?」

但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極其複雜。

我們不是在辦刑事專案,不是單純在抓賊,而是進入一個高度敏感的文化場域

我們知道,媽祖遶境是宗教自由的展現,是數百年傳承的台灣文化。

所以我們不能粗暴,也不能把它當作一般夜市、演唱會一樣執法。

如果我們太早介入,甚至用強硬手段壓制,只會激起反彈。

對群眾來說,那不是警察在維安,而是「官逼民反」、「打壓信仰」。

更現實的是:任何執法行動都可能被拍成影片、剪輯上網、引發輿論風暴。

只要有人大喊「警察打信徒!」我們的整場勤務就會瞬間失焦。

所以我們不怕事,我們怕的是讓整場遶境從「信仰盛事」變成「衝突事件」。


我們不是不想執法,而是不能只靠執法


真正讓一場遶境和平順利的,不是靠多嚴厲的警力,而是靠每一位參與者的自覺。

是那位主動把酒瓶藏起來、不讓朋友滋事的信徒;

是那位跪在神轎旁默默唸經、不受旁人喧鬧影響的阿嬤;

是那位在現場推著輪椅走完十公里的家屬,讓我們明白:

媽祖遶境,不該成為情緒的戰場,而是信念的旅程。


安全帽不是信物,信仰也不該靠拳頭傳承

安全帽不是信物,信仰也不該靠拳頭傳承


尾聲:信仰的重量,不該靠安全帽砸出來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要指責誰,也不是要抹黑宗教活動。

我只是希望讓大家理解,我們這些在遶境現場的基層員警,所承擔的壓力與兩難。

我們既是維安的執行者,也是文化的見證人。

我們願意忍耐、願意溝通、願意退一步,

但我們也期待,這份體諒能被理解,而不是被消費。

信仰,是一種指引,不是一場競賽。

遶境,是一種同行,不是一場衝突。

如果連神明都無法讓人彼此安穩同行,那我們還剩下什麼可以相信?

願下次媽祖起駕時,街頭只見香煙裊裊、不見拳頭怒罵。

願每一次的遶境,不只是走給神明看,更是走給內心的信念看。


我是A.P Penlight,謝謝你的閱讀,歡迎幫我按❤️、追蹤✅和分享轉傳或連結👋,下次見囉。
avatar-img
巡佐請回答|A.P Penlight的沙龍
152會員
62內容數
•部落格寫警界,IG寫社會 •寫制度的裂縫,也寫沉默的聲音 •✍️ 寫字的人|⚖️ 在制度與現場之間|🕯️ 讓沉默的話被聽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警察開槍救人後卻背負訴訟與民事賠償?從張景義、李泱輯、葉驥等案例,看修法後的制度困境與基層警員的無聲犧牲。當他們學會退讓,受害的可能是整個社會。我們給他們的支持,足夠嗎?
台中白單案掀起全台關注,30多名基層警員遭起訴、免職,卻沒有一人收錢圖利自己。這樣的懲罰,真的公平嗎?本篇透過小林的故事,一起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公權力正義。
這篇文章探討臺灣警察在處理社會案件時面臨的困境,例如家暴、精神疾病患者、遊民等問題,以及警察角色與社會資源的不足。作者以自身經歷闡述警察在執行公權力時的無力感與社會期待的落差。
警察開槍救人後卻背負訴訟與民事賠償?從張景義、李泱輯、葉驥等案例,看修法後的制度困境與基層警員的無聲犧牲。當他們學會退讓,受害的可能是整個社會。我們給他們的支持,足夠嗎?
台中白單案掀起全台關注,30多名基層警員遭起訴、免職,卻沒有一人收錢圖利自己。這樣的懲罰,真的公平嗎?本篇透過小林的故事,一起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公權力正義。
這篇文章探討臺灣警察在處理社會案件時面臨的困境,例如家暴、精神疾病患者、遊民等問題,以及警察角色與社會資源的不足。作者以自身經歷闡述警察在執行公權力時的無力感與社會期待的落差。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的意義,並非僅止於宗教神蹟,更體現在凝聚人心、文化傳承、挑戰自我以及展現人情味等面向。本文探討此活動背後的社會意義與價值,並非單純的神蹟,而是人們共同參與、互相扶持所創造的奇蹟。
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的意義,並非僅止於宗教神蹟,更體現在凝聚人心、文化傳承、挑戰自我以及展現人情味等面向。本文探討此活動背後的社會意義與價值,並非單純的神蹟,而是人們共同參與、互相扶持所創造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