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兩岸經貿交流中,水果一直扮演重要角色。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赴陸訪問後,中國大陸便將鳳梨(又稱菠蘿)、釋迦(又稱番荔枝)等15項台灣水果關稅清零,2010年又進一步將34項農產品列入ECFA早期收穫清單中免徵關稅,擴大台灣水果輸陸規模。
但隨着近年兩岸互動緊張,水果貿易也愈發陰晴不定:2021年3月,中國大陸暫停輸入台灣鳳梨,同年9月輪到釋迦和蓮霧;2022年6月,中國大陸暫停輸入台灣石斑魚後,也禁止了台灣文旦柚;2023年6月釋迦恢復輸入,但8月陸方又轉而禁止台灣芒果;2024年9月台灣文旦柚解禁,但同月25日起,中國大陸停止執行對原產於台灣的鮮水果、蔬菜、水產品等34項農產品的免徵進口關稅政策。
而陸方政策的變動,其實關乎惠台背後的獎懲邏輯,但台灣歷年大選結果,也無疑是對陸方的政策思維提出挑戰。3月27日,「民主、外交與數位治理研究室」在台灣大學舉辦「兩岸水果貿易政治小型學術研討會」,邀請到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郭銘傑,兩人分別從釋迦與芒果案例出發,探討兩岸水果貿易背後的政經博弈。《香港01》推出系列報道四篇,與讀者共同回顧這場歷時多年的「水果大戰」,本篇為第四篇,聚焦2023年芒果禁令無效的關鍵原因。
民進黨的事前布局
關於中國大陸的芒果禁令不僅沒有促使芒果產區的選民懲罰民進黨,反而還導致反撲,郭銘傑表示通過訪談各地官員與農民,團隊發現原因其實是「預防性的出口轉移」(Preventive Export Diversification)。
郭銘傑指出,有民進黨執政縣市的官員告訴團隊,2018年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後,兩岸水果貿易就出現一個現象:註冊在國民黨執政縣市的貿易商,其產品會更容易輸入大陸,如果是註冊在民進黨執政縣市的貿易商,在入關時就容易面臨貿易障礙。因此從那時候開始,民進黨就已經在思考「轉移出口」的操作。郭銘傑也提到,有一位註冊在民進黨執政縣市的貿易商,也在受訪時告訴團隊,自己在報關時被中國大陸海關告知,「反正我就是不會讓你過」,但沒有給出任何理由。
郭銘傑表示,以上種種,都讓民進黨執政縣市的農業局官員開始探索替代方案,2021年鳳梨禁令出台後,這個需求就更刻不容緩,也加速了相關進程。因此在2023年芒果禁令出台前,民進黨其實就已開始尋找新的產銷地。
郭銘傑說明,為了驗證這個說法,團隊也去查詢台灣農業部的相關數據,發現從2018年到2022年,台灣銷往中國大陸的芒果,從出口價值上來說,其實已從整體的30.57%占比降到1.51%;如果不用出口價值,而是用出口總量來估計,也是從40.40%降到3.82%。與此同時,銷往日韓的量呈現增加趨勢。這就是預防性的出口轉移。
郭銘傑表示,也就是說2023年芒果禁令出台前,民進黨執政縣市在接收到在地農民與貿易商的抱怨後,其實已經開始輔導出口轉移,因此芒果禁令出台後,其實根本沒有打中民進黨的要害。
至於會不會像鳳梨一樣,是因政府大量收購而緩衝傷害?郭銘傑提到,團隊同時也觀察了芒果禁令出台後,芒果在台灣內部市場的價格走勢,發現整體呈現自然的季節性波動,與過去鳳梨的震盪不同,所以並不存在政府大量收購的情況。
郭銘傑總結,雖然民進黨宣稱中國的芒果禁令意在介選,目的是打擊民進黨選情,但從選舉的實際效果來看,這其實反而是在為民進黨助選,至少在這9個「超級芒果產區」是如此。而背後的關鍵原因,就是各地農業局處其實已經事先輔導農民進行預防性的出口轉移,因此禁令一出台,反而會促使選民肯定民進黨政府、而非懲罰。
郭銘傑也提到,自己與團隊的這份研究,跟過去的相關研究有三點不同。
第一,過去的相關研究都是聚焦中美貿易戰,且是聚焦中美貿易戰下的關稅對於美國期中選舉的影響,而自己與團隊的這份研究,應該是第一份研究中國在美國以外地區的經貿政策工具、尤其是非關稅貿易壁壘武器化後,如何影響選舉。
第二,相較於中美貿易戰相關研究下,中國的做法是有效的,也就是可以通過報復性關稅降低共和黨的政治支持,在台灣芒果的案例上,其實相關操作反而是失敗的,甚至還幫助了原本不想幫助的民進黨政府。
第三,當大國把貿易政策當成經濟或政治工具來使用,小型經濟實體其實也能先做預防性措施,來避免貿易依賴成為大國經濟脅迫的途徑,台灣芒果的案例就是如此,也就是以預防性的出口轉移來發揮能動性。這可能也是過去學者在研究中美貿易戰時沒有發現的,因為美國的政黨都強調市場,可能沒有想過可以進行一些主導作為。
制裁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接着郭銘傑回答現場聽眾的提問。
提問一:中國大陸對台祭出芒果禁令後,內部有沒有反對的聲音,例如大陸民眾是否覺得吃不到台灣芒果很可惜?
郭銘傑表示,一來這可能不是政策制定方的關注重點;二來如前所述,台灣芒果已經進行預防性的出口轉移,所以對大陸市場的影響也沒有那麼大;三來通過訪談團隊也了解到另一個情況:如果台灣貿易商因為檢疫理由而被大陸拒絕入關,這時候通常會有「神秘人士」前來聯繫,表示「我有辦法讓這批芒果銷到大陸,你要不要半價賣給我」,而這似乎也與陸方海關的貪腐有關。
郭銘傑指出,對陸方相關獲益者來說,這是低買高賣,利用非關稅貿易壁壘所造成的價差賺一手;而對台灣貿易商來說,如果貨進不去,自己還要負擔轉移貨物到其他地方的運費或是被迫銷毀,因此如果有人要出半價購買,對貿易商來說當然也是一個選項,而陸方內部廠商就可以再用原價在大陸市場銷售。所以嚴格來說,禁令出台後,台灣芒果也不是完全沒有管道能賣進大陸。
提問二:其實芒果不是第一個被中國大陸禁止輸入的台灣水果,而釋迦的案例已經顯示,這種方式似乎在影響台灣選舉上收效甚微,既然如此,中國大陸為何還要在2023年出台芒果禁令?且芒果的外銷市場已經相對分散,並沒有單一集中在中國大陸,為何陸方還要這麼做?
郭銘傑表示,其實中國大陸為何持續這麼做,可能只有相關決策者知道,但前面提到的海關存在中間人「可以半價幫台灣收農產銷進大陸」的貪腐問題,或許也是相關問題無法上達天聽的原因之一。而用胡蘿蔔當大棒結果導致反效果,或許相關決策者自己一開始也沒想到,後續也不清楚政策的確切效果究竟如何,畢竟很多時候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提問三:中國大陸是如何判斷,誰的水果要收、誰的水果不收?
郭銘傑說明,中國大陸主要是用貿易商註冊所在縣市來判斷,因為水果外銷一定會有大盤商來中間牽頭,而大盤商會註冊公司,註冊地點就成為北京的判斷依據,認為如果大盤商註冊在屏東,那麼收的應該就是屏東的水果,如果註冊在台東,可能收的就是台東的水果。所以在鳳梨釋迦的案例中,中國大陸最後再開放的就只有台東,屏東雖然是台灣的鳳梨釋迦第二大產地,其註冊商卻沒有被納入第二次開放時的允許名單。整體來說,就是通過貿易商的註冊地來判斷。
提問四:經濟制裁似乎一直成效不彰,不論是中國大陸對台灣、西方對俄羅斯、朝鮮,似乎都無法通過經濟工具達到所要的政治目的,歷史上有沒有通過經濟制裁成功推進政治目標的案例?
郭銘傑表示幾乎沒有,因為人們永遠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永遠都可以從制裁中找到漏洞,現在世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如果真的要說,漏洞實在太多了;另外關鍵在於「機制」(mechanism),例如台灣芒果就是進行預防性的出口轉移,減少對於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這就是一個可以規避制裁的方法。
郭銘傑提到,經濟制裁要有效,可能只有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因為當時如果發動禁運與制裁,也就等於是宣戰,基本上雙方已經接近戰爭狀態,因此這樣的制裁會有效;但二戰之後,經濟制裁與軍事行動就出現明顯的分離,國家如果不想用戰爭解決問題,可能就會選擇制裁,但這就會遇到集體行動的問題。
以台灣芒果為例,如果中國大陸能與所有可能購買台灣芒果的國家達成共識,大家一起禁止台灣芒果輸入,可能就有辦法堵住民進黨政府的轉移嘗試。但現實上,各國除了政府要考量自己的國家利益,市場中也存在大量以商業利益為主的行為者,很難真的配合他國政府行動。因此要用經濟脅迫、經濟制裁的手段,來達到自己想要的政治目的,效果通常都很有限,最經典的案例就是朝鮮問題六方會談中,安理會對朝鮮有非常多的制裁,但最後都沒什麼效果,西方現在對俄羅斯的制裁當然也一樣。
提問五:其實禁銷台灣水果,是不是也對中國大陸具有經濟上的好處,包括這些補貼台灣的錢就不用花了?這會不會也是北京決定禁銷台灣水果的考量之一?
郭銘傑表示,這應該不是北京的考量重點。因為對於中國大陸來說,台灣算是排在非常後面的貿易夥伴,所以才會進行長期的補貼政策,用讓利的方式來討好台灣選民。如果真的要講貿易逆差,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地,中國有很多重要進口都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例如能源,因此從經貿占比來看,台灣對北京來說根本不是最主要角色,所以禁不禁銷水果,並不會在經貿利益上有顯著影響。或許也是因為如此,北京更能夠把採購台灣水果當成政策工具,且也認為會有效。
不過郭銘傑也提到,自己與團隊的研究是從回溯性投票的視角出發,完全沒有討論政黨的影響,例如國民黨支持者與泛藍民眾,也或許會因為水果禁令出台,而認為必須用選票懲罰民進黨;民進黨支持者則可能認為,應該更要支持民進黨。因此從政治極化的視角出發,這些禁令可能也會產生政治極化的效果,這是當前研究沒有處理的,也是自己與團隊正準備進行的項目。
原文發表網址:
2025.4.5
兩岸水果大戰・四|郭銘傑:芒果禁令失敗是因民進黨早有準備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2655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