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去韓國旅行,叫了好幾次Uber或計程車,以下一些有趣觀察。
01|討好型人格 vs. 滔滔不絕的司機
有時候真拿自己的討好型人格沒辦法。在江陵搭計程車時,司機說以前的櫻花祭都會用各種顏色裝飾,今年卻只統一用了白色。
我猶豫了2秒,還是問了:「為什麼?」 於是司機又得以滔滔不絕地講下去。 明明只要回答「是這樣啊」就可以結束話題,但看司機講得那麼起勁,真的沒辦法當個掃興的人。
02|江陵司機的熱情導覽,不是政治檢討會
在江陵用Uber叫計程車。
上車後司機說他Uber app開了3年左右,只有6個人叫車,而且都是外國人。越南、中國人比較常用。 他本來也很怕這趟又無法溝通。
我和老婆互看,決定不揭露我身分。 因為人很奇怪,不知道你是外國人的時候沒事,知道後就會突然開始在意這樣講你聽不聽得懂,想把畢生會的外語使出渾身解數用上,反而增加溝通成本。
司機問我為什麼要用Uber,是有什麼優惠嗎?我說因為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可以用,介面很習慣。他也欣然接受這個答案。
司機很熱情,沿途跟我們介紹每個經過的地方。哪邊是豪宅,實價多少,空屋率;新羅飯店要在哪邊蓋複合式娛樂設施;海岸邊的樹種等等都講解一輪。
江陵的計程車司機很可愛,對於自己生長的土地很有愛,跟乘客大多圍繞在「江陵」;不像其他地方的司機喜歡聊政治、批評敵對陣營,令人感到無趣。
03|經典金句:那家當地人不吃
韓國計程司機的共同特徵:
問他們我們事先找好要去的餐廳真的那麼好吃嗎,一定會回答:「那個當地人沒有在吃。」
這句話幾乎是他們的反射動作,語氣不重但立場堅定。
04|不只是老,是導航的鍋
前幾天在韓國,計程車兼Uber司機說他每次都聽不懂Uber的導航在講什麼。我當下還以為是他老了、反應變慢。
但回台北後我自己搭Uber,仔細觀察,發現台灣司機也錯過了3次app的指示。
原來導航是每次都快到才講,路口前才突然開口說話,讓司機根本來不及反應,差點就開上橋一路去永和。
05|用韓文名叫Uber,會被當外國人對待
在韓國叫Uber,建議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常見的韓文名,這樣司機比較會接單。
但我回台灣後忘記改回來,導致台灣Uber司機一路都以為我是外國人。 我說「可以幫我開一下後車廂嗎」、「這邊停就可以了」,但司機一直回我「OK」、「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