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成本」有時反而「更重要」?

為什麼「高成本」有時反而「更重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教練去哪裡

0405-0406/0412-0413
環球青少年普通話中文辯論香港錦標賽


raw-image

這次香港環球賽的複賽題目是:

「解決香港人口問題,鼓勵生育/引進人才更重要」。


普遍而言,雙方會把這題比為「快慢之分」

正方主張生育才能解決長期問題,

而引進人口只是短期方案。


反方主張引進人才解燃眉之急,

鼓勵生育要等十八年。


雙方一對壘,引進人口的成效較為明顯,

各國都想解決人口問題,但成效卻有限。


於是,正方鼓勵生育就選擇擴張範圍:

「要鼓勵生育,不只是要給錢,
還要提供醫療、居住、教育等,讓城市環境是宜居的。
這更全面,當然重要。」


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意思。

似乎把長短期的比較,變成全面/局部的差異。

可惜的是,正方準備的很多,又開始攻擊反方:


「何況,政府要引進人才也很困難,香港在全球城市排名二十八,怎麼競爭的贏新加坡……」


哎,可惜。


引進人才,怎麼會難?


如果開放居留證、降低稅賦、提供人才工作崗位。

發達城市要引進人才都太有吸引力了。

這就是為什麼,多數城市都對人才有限制。

只要高階白領、聰明絕頂,薪資還要超過平均值數倍。

這也是為什麼,反方的數據性資料滿手都是,

每年總有數十萬人在尋找工作機會。

但題目所謂的「更重要」,

從來就不只是「成本低廉、能解決問題」。


反過來說,

有時正是因為很困難,
但又要守護核心價值,所以才「更重要」,
不是嗎?


反方說:

日本花了大錢沒辦法提升生育率,

各國生育政策都沒有明確的效果。


對。
而且正是因為這樣,
所以生育這等大事不能輕鬆對待。


反方說:

孩子要等十八年才會長大,

他沒辦法成為即時的勞動力。

對。
而且正是因為這樣,
所以更容易被忘記,需要現在就開始規劃。

反方說:

一個孩子要花好多好多錢來養,

補助兩萬根本不夠。

對。
而且正是因為這樣,
養孩子還會健全社會體系。


生育,不是看二十年後會得到什麼成效的決策,

而是無數決策,構築成二十年後可以回頭檢驗的象徵。


不要關注「生育」能為一座城市賺多少錢。

而要關注「生育」背後的複雜跟艱困。


我們才知道,城市不只是一座巨大的工廠或者是貨物的港灣。

在這個前提下,


我們再回頭看人口問題四個大字。

這就不只是勞動力的缺乏、

高齡化的人口或扶養比過高等數據。

而是恰恰說明了,

過去的我們或許注重在資產及工作上。

但是卻沒有讓這個富足傳遞到下一代。

建立一個能夠讓人們想生還能生的一流城市,

就是最艱難但最重要的課題。

#思辨在哪裡

avatar-img
胡教練練習
17會員
27內容數
如果有一篇值得教學的文章,我認為可以寫成短文、放在Facebook 如果有一篇值得分享的新聞,我認為可以剪成短片、放在Youtube 可是如果是一篇初期的草稿,又不想浪費,記錄在方格子,希望有緣人可以看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