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不為自己而活的主管們
這是一位企業高階主管,在與我私下對談時,崩潰說出的話。Kevin,四十多歲,管理上百人的團隊,外人眼中意志堅定、事業有成。但他卻說,自己活得像是在不停打仗,一場不能輸的仗。
績效背後的恐懼推動力
在團隊會議上,Kevin總是要求完美,對數據斤斤計較。底下的主管私下抱怨:「他很有能力,但壓力大得讓人喘不過氣。」而他自己,也常常加班到深夜,不為了升遷,也不是因為熱愛,只是——不敢鬆懈。
某次內部績效評估出現了小幅下滑,他焦慮失眠數晚,甚至一度懷疑:「我是不是沒用了?」在與他諮詢中才發現,這份壓力不是來自當前的工作,而是來自他過往的家庭經驗——
他從小就看著父親為了扮演好「一家之主」卻屢屢失敗,被親人看不起。於是,Kevin從年輕開始就立誓:「我一定不能像我爸一樣失敗。」這樣的信念,成了他強大的動力,也成了無聲的枷鎖。
心理剖析:你真的「非贏不可」嗎?
「直到你潛意識的東西浮上檯面,否則它將主導你的人生,你卻稱之為命運。」--心理學家榮格
很多職場人拚命努力,看似在追夢,實則是在逃避——逃避失敗、逃避成為父母那樣的人、逃避面對「其實我也會脆弱」的事實。
當我們過度依賴「贏」來證明自己有價值時,我們便綁住了情緒的出口。這樣的人,常常過得很孤獨。因為再怎麼成功,都無法填滿那個從小缺失的被肯定感。
從「非得贏不可」走向「允許自己真實存在」
✅ 一、情緒覺察:辨識驅動力,讓恐懼現形
✅ 問題症狀:你是否總是在推自己更高、更快、更強?但即使達成目標,內心仍感不到輕鬆與滿足?
具體做法:
- 每當你覺得「我必須做這件事」,請停下來問自己三個問題:
- 「如果我沒做到,會發生什麼事?」
- 「這個期待,是我自己的,還是我想像別人對我的期待?」
- 「這個選擇,是出於熱情,還是出於害怕?」
透過這種內在提問,幫助你逐步釐清——原來有些「自我要求」,其實根本是恐懼在操控你。
✅ 二、信念鬆動:用溫和方式拆除內心的「非贏不可」
✅ 問題症狀:你內在有一套隱形公式:「做得好 → 值得存在;做不好 → 我是沒用的人。」
具體做法:
- 練習用「中立語言」與自己對話,例如:
- 把「我很爛」改成「這件事我還不熟悉」。
- 把「我輸了」改成「這次沒達成,但我還在路上」。
- 寫下你從小對成功與價值的信念句,例如:
- 「我一定要成功,才不會被看不起。」
- 「我不能像爸爸一樣失敗。」
然後,試著在後面加上一句溫柔的聲音:
- 「但就算我不成功,我也仍然值得被愛與尊重。」
這是在心中建立一個新的、不是靠表現才能被接納的「內在安全基地」。
✅ 三、行為練習:設計一個小行動,測試「不討好也不會垮」
✅ 問題症狀:你擔心一旦表現不夠好,別人會失望、生氣,或不再重視你。
具體做法:
- 嘗試設計一個「有意放鬆標準」的情境,例如:
- 不馬上回覆老闆的訊息(觀察自己的焦慮程度)
- 開會中讓他人主導,而不是你事事把關(讓別人也學習承擔)
- 當表現不如預期時,練習說出「這次做得不夠理想,但我會再試一次」
- 重點不在結果,而是體驗「我允許自己不完美」,讓自己發現:原來,世界沒有崩塌,關係也沒有斷裂。
✅ 四、情緒接納:為自己的脆弱找一個安全容器
✅ 問題症狀:你害怕情緒流動,因為你覺得一旦打開情緒閘門,就會崩潰,無法收拾。
具體做法:
- 每週給自己一次「情緒小時」,獨處或與信任的人對話,練習說出「我其實很害怕」、「我真的覺得累」。
- 如果情緒太強烈,可以用書寫幫助釐清,或找心理諮詢師陪你一起探索這些感受。
💡提醒:允許情緒出現不是示弱,而是身為大人後,學會照顧內心傷口的成熟方式。
✅ 五、修復內在驅動:建立來自「喜歡而不是害怕」的動力系統
✅ 問題症狀:你做事往往為了不被批評、不被瞧不起,卻忘了自己真正熱愛什麼。
具體做法:
- 嘗試列出你目前工作的所有任務,標記:
- ✅我喜歡的
- ⚠️我只是為了績效或避免批評的
- 接著思考:能不能逐漸安排更多 ✅的工作?能否將⚠️的任務重新設計,讓它更符合你的價值感?
- 問自己:「如果沒有人會評價我,我會選擇做什麼?」
這是從「外部價值驅動」轉為「內在價值驅動」的過程,會讓你越來越清楚什麼是為了自己而活。
你不是太脆弱,只是太孤單
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從一開始,就背負太多原本不屬於你的東西。當我們拚命證明自己「夠好」,其實那是一種深層的孤單——渴望有人看見你的掙扎,願意說一句:「你已經很好了。」
重新認識你做每件事的初衷,讓「努力」不再只是逃避失敗,而是通往你真正渴望的人生。
願這篇文章,是你卸下一點點重量的開始。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