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兩面,但卻都是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在寫人生如棒球比賽的文之前想先寫有關於陰陽「善惡相依」的哲學觀點,指善與惡並非完全對立或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彼此依存。在善中可能隱藏著惡的可能性,而在惡中也可能蘊含著善的種子。例如,某些看似善意的行為,若缺乏深思熟慮,可能造成無意的傷害;而一些被視為「惡」的行為,可能是出於保護或迫於生存的需求,從中也能看到一絲善良或正當性。

這觀點與中國哲學中的「陰陽」相符——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強調對立面之間的和諧與轉化。它提醒我們不要以非黑即白的態度看待世界,而應該帶著理解與包容,去發掘每個情境中的多樣性與深層意義

楔子

心旅 先前在翻閱心理學的書時,有一篇關於「感官知覺」的章節讓我停留很久。那是在討論是覺得知覺歷程,書中提到--所謂環境的「刺激」其實是來自光的波長,而人眼能感知的範圍概略在400~700奈米(nanometer)的電磁波,超出這個範圍的電磁波,雖然依然存在,卻是無法引發其視覺反應的。其中談到一個現象叫做暗適應(darkness adaptation)是指從光亮突然進入低亮度的所在後(如進入電影院),從一開始幾乎完全看不到東西到後來慢慢隱約能看到一點,也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視覺會慢慢調整,讓我們逐漸能看見隱約的輪廓與形象。這是一種視覺受納器逐漸適應低亮度的過程 。

牽涉到波長、顏色:塗佈在物體表面上,具有反射(吸收)光源能力的化學物質稱作「色素」(pigment),不同色素反射(及吸收)的波長不同。一個東西看起來是什麼顏色,主要決定於該物體表面的色素吸收和反射出來的光的波長。

raw-image

這時 心旅 也讀到了加法混色(additive color mixing)以及減法混色(subtractive color mixing)的原理,加法是指利用不同的波長的光混合出的結果,所以混的是光本身。混的波長越多越像自然光而使我們知覺到「太陽色」。用長波長的紅光、中波長的綠光、短波長的藍光,也就是RGB混色的三原色比例相混會呈現白色。我們能看到白光--是所有光的總和

減法混色是指利用不同色素相混的結果,所以混的是色素。好比利用水彩顏料相混,混的顏料越多種,相混後的新顏料吸收掉的波長種類越多(也就是反射出來的波長越少)。高度混合的顏料能吸收所有波長,使得我們看到的結果呈現黑色。

黑暗是由光所形成,白色是由不同顏色的「光」所形成,黑色是不同色的「色素」所加總起來的,黑與白是不同的兩個面向,但卻來自「全部」。


黑與白,看似對立,卻都是「全部」的不同面貌。


黑暗,是由光所形成;白色,是各種光的集合;黑色,則是色素的總和。


這樣的理解讓我聯想到:
──絕望,其實是從希望而來;
──死亡,並非疾病的終點,而是生命轉化的形式;
──惡之中可能藏有善意,而善之中也可能有傷害;
──紅、橙、黃、綠、藍、靛、紫交織成白光,色彩之多,反而讓我們看見的是純粹。

MY FIRST STORY × HYDE – “MUGEN” (from Anime “Demon Slayer: Kimetsu no Yaiba”) Official Music Video

「向不知永遠意義的你,揭示答案的時刻到了」


寫到這…


我忽然想到鬼滅之刃的無慘與主公大人…(感覺鬼滅也可以從中深思很多道理,但 心旅 需要重新刷一次就是了🤣🤣🤣)

就像在《鬼滅之刃》中,無慘與產屋敷耀哉主公,一黑一白──

一個是無盡的毀滅與自戀,一個是極致的慈悲與自我犧牲;

他們分別代表了極端的惡與善,卻也同時揭示了一個共同的真理:

那就是,不論是光明還是黑暗,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對生命的極致執著。


我們往往害怕黑暗,卻不知道它本身就是光未顯形的狀態。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

「光無所不在,即使它尚未被看見;黑暗,不過是光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著。」

所以,

一體兩面,其實仍是一。

而這樣的概念,也正悄悄地延伸到了我的人生與棒球之間。

而當我理解了「加法混色」與「減法混色」時,我彷彿找到了某種宇宙與人生的隱喻。

──加法混色混的是光,光越多,接近白光;減法混色混的是色素,色素越多,趨近於黑。


這正是:白,是所有光的總和;黑,是所有顏色的總和。


黑與白,看似對立,卻都是「全體」的不同面向。

就像善裡藏著惡,惡裡亦有善;

就像絕望從希望而來,死亡不全是終結,反而可能是生命的另一個轉生。

而我們所稱的「黑暗」,並非真正沒有光,而是光尚未顯現其形。

就像佛法中的「無量光」概念,內在宇宙的光,無所不在、無處不照。

黑暗是由光所形成。

失敗是由夢想所定義。

而人生,也正如一場棒球賽,總在攻守之間掙扎、碰撞與重生。

正因為我們是有感知的生命,我們會看見勝與敗、光與影、黑與白。我們會在失敗時自責、在成功前懷疑,會想逃、會想放棄,也會默默為那些不被看好的隊伍祈禱。就像我,把人生賭注放在一場棒球比賽上,看著中華隊一路跌跌撞撞,終於站上世界冠軍的舞台──那一刻,我彷彿也在低谷之中,看見了一道尚未命名的光。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

像是混合的顏料,在黑暗中等待明亮;

像是加總的光,在破碎中重組成白。

我們都是一體兩面的存在,也都是那「全部」的一部分。


所以──



向不知永遠意義的你,揭示答案的時刻到了。



這答案,也許不在遠方,而是你此刻仍選擇站在場上、

仍願意相信自己可以揮棒出擊的那一刻。


這一刻,就是光。

就是夢。

就是你。


—— 待續






avatar-img
檸恩的沙龍~苦澀檸檬的香氣因著內心的變化幻化成了不同色彩
52會員
58內容數
未來目標想當一名助人工作者,其實是想透過平台寫些甚麼所以也沒有特定的方向,僅僅是想要寫給自己看,看看自己能做到甚麼程度,若格友喜歡,自己也會感受到支持與鼓勵的! 親愛的你,好嗎?在人生過程當中,有許多的挑戰與壓力,而使這趟旅程添加了許多的困難議題與困惑,你在這趟旅程當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與智慧了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焦點解決治療是基於個案資源的短期諮商方式,提供明確的治療目標與時效性。這種方法由Steven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所開發,強調一起合作及未來導向。透過冒險者的故事,探索如何在迷宮中運用自身的優勢與資源解決問題,進而找到隱藏的寶藏,展現焦點解決治療的基本論點與實踐深意。
雞尾酒會效應描述了人們在嘈雜環境中如何選擇性注意到相關的訊息。探討如何在生活的忙碌與壓力中保持平衡,我們往往忽略內心的聲音,造成倦怠。透過冥想、寫日記等方式,學習重新聆聽內心的需求,找到平衡與平靜,以更好地面對外界挑戰。
以操作制約的觀點解釋迷信為何會發生。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是一種學習過程,指有機體學會某些操作緩解的行為,學會特定行為以達到特別目的,也就是通過強化和懲罰來改變行為,此理論是由B.F. Skinner提出。強調行為的結果對未來的影響。從操作制約的角度來看,迷信行為的發生可
焦點解決治療是基於個案資源的短期諮商方式,提供明確的治療目標與時效性。這種方法由Steven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所開發,強調一起合作及未來導向。透過冒險者的故事,探索如何在迷宮中運用自身的優勢與資源解決問題,進而找到隱藏的寶藏,展現焦點解決治療的基本論點與實踐深意。
雞尾酒會效應描述了人們在嘈雜環境中如何選擇性注意到相關的訊息。探討如何在生活的忙碌與壓力中保持平衡,我們往往忽略內心的聲音,造成倦怠。透過冥想、寫日記等方式,學習重新聆聽內心的需求,找到平衡與平靜,以更好地面對外界挑戰。
以操作制約的觀點解釋迷信為何會發生。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是一種學習過程,指有機體學會某些操作緩解的行為,學會特定行為以達到特別目的,也就是通過強化和懲罰來改變行為,此理論是由B.F. Skinner提出。強調行為的結果對未來的影響。從操作制約的角度來看,迷信行為的發生可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關於《鬼滅之刃》的文章多到不可數,如果要探討鬼滅為何而紅,我怕會倒果為因,所以不在這上多有置言,不過確實是一部天時地利人和的作品。 我想寫的東西只是聊聊角色。為何會想寫下這個標題,是因為很喜歡煉獄杏壽郎帶給人的激情。為了平衡讓這篇文章不偏食煉獄大哥,內容除煉獄以外尚有我對這部電影綜合性看法....
        緊接在第一季第二十六集之後,炭治郎一行人來到無限列車。而鬼王的十二鬼月團隊,因為下弦鬼月的業績不好,下弦之伍被水柱打倒了,所以其他下弦鬼月被老闆鬼王裁員了,只剩下下弦之壹有被老闆賞識而加薪了,反而變得更強。        故事進行到炭治郎一行人搭上無限
當我們褪去工作、褪去職稱、褪去社交,躺在床上放空時,從心中湧出來的那份力量,就是核心,也就是自己。
關於《鬼滅之刃》的文章多到不可數,如果要探討鬼滅為何而紅,我怕會倒果為因,所以不在這上多有置言,不過確實是一部天時地利人和的作品。 我想寫的東西只是聊聊角色。為何會想寫下這個標題,是因為很喜歡煉獄杏壽郎帶給人的激情。為了平衡讓這篇文章不偏食煉獄大哥,內容除煉獄以外尚有我對這部電影綜合性看法....
        緊接在第一季第二十六集之後,炭治郎一行人來到無限列車。而鬼王的十二鬼月團隊,因為下弦鬼月的業績不好,下弦之伍被水柱打倒了,所以其他下弦鬼月被老闆鬼王裁員了,只剩下下弦之壹有被老闆賞識而加薪了,反而變得更強。        故事進行到炭治郎一行人搭上無限
當我們褪去工作、褪去職稱、褪去社交,躺在床上放空時,從心中湧出來的那份力量,就是核心,也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