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人生如棒球比賽的文之前想先寫有關於陰陽「善惡相依」的哲學觀點,指善與惡並非完全對立或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彼此依存。在善中可能隱藏著惡的可能性,而在惡中也可能蘊含著善的種子。例如,某些看似善意的行為,若缺乏深思熟慮,可能造成無意的傷害;而一些被視為「惡」的行為,可能是出於保護或迫於生存的需求,從中也能看到一絲善良或正當性。
這觀點與中國哲學中的「陰陽」相符——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強調對立面之間的和諧與轉化。它提醒我們不要以非黑即白的態度看待世界,而應該帶著理解與包容,去發掘每個情境中的多樣性與深層意義牽涉到波長、顏色:塗佈在物體表面上,具有反射(吸收)光源能力的化學物質稱作「色素」(pigment),不同色素反射(及吸收)的波長不同。一個東西看起來是什麼顏色,主要決定於該物體表面的色素吸收和反射出來的光的波長。
這時 心旅 也讀到了加法混色(additive color mixing)以及減法混色(subtractive color mixing)的原理,加法是指利用不同的波長的光混合出的結果,所以混的是光本身。
混的波長越多越像自然光而使我們知覺到「太陽色」。用長波長的紅光、中波長的綠光、短波長的藍光,也就是RGB混色的三原色比例相混會呈現白色
。我們能看到白光--是所有光的總和
減法混色是指利用不同色素相混的結果,所以混的是色素
。好比利用水彩顏料相混,混的顏料越多種,相混後的新顏料吸收掉的波長種類越多(也就是反射出來的波長越少)。高度混合的顏料能吸收所有波長,使得我們看到的結果呈現黑色。
黑暗是由光所形成,白色是由不同顏色的「光」所形成,黑色是不同色的「色素」所加總起來的,黑與白是不同的兩個面向,但卻來自「全部」。
黑暗,是由光所形成;白色,是各種光的集合;黑色,則是色素的總和。
這樣的理解讓我聯想到:
──絕望,其實是從希望而來;
──死亡,並非疾病的終點,而是生命轉化的形式;
──惡之中可能藏有善意,而善之中也可能有傷害;
──紅、橙、黃、綠、藍、靛、紫交織成白光,色彩之多,反而讓我們看見的是純粹。
寫到這…
我忽然想到鬼滅之刃
的無慘與主公大人…(感覺鬼滅也可以從中深思很多道理,但 心旅 需要重新刷一次就是了🤣🤣🤣)
就像在《鬼滅之刃》中,無慘與產屋敷耀哉主公,一黑一白──
一個是無盡的毀滅與自戀,一個是極致的慈悲與自我犧牲;
他們分別代表了極端的惡與善,卻也同時揭示了一個共同的真理:
那就是,不論是光明還是黑暗,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對生命的極致執著。
我們往往害怕黑暗,卻不知道它本身就是光未顯形的狀態。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
「光無所不在,即使它尚未被看見;黑暗,不過是光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著。」
所以,
一體兩面,其實仍是一。
而這樣的概念,也正悄悄地延伸到了我的人生與棒球之間。
而當我理解了「加法混色」與「減法混色」時,我彷彿找到了某種宇宙與人生的隱喻。
──加法混色混的是光,光越多,接近白光;減法混色混的是色素,色素越多,趨近於黑。
黑與白,看似對立,卻都是「全體」的不同面向。
就像善裡藏著惡,惡裡亦有善;
就像絕望從希望而來,死亡不全是終結,反而可能是生命的另一個轉生。
而我們所稱的「黑暗」,並非真正沒有光,而是光尚未顯現其形。
就像佛法中的「無量光」概念,內在宇宙的光,無所不在、無處不照。
黑暗是由光所形成。
失敗是由夢想所定義。
而人生,也正如一場棒球賽,總在攻守之間掙扎、碰撞與重生。
正因為我們是有感知的生命,我們會看見勝與敗、光與影、黑與白。我們會在失敗時自責、在成功前懷疑,會想逃、會想放棄,也會默默為那些不被看好的隊伍祈禱。就像我,把人生賭注放在一場棒球比賽上,看著中華隊一路跌跌撞撞,終於站上世界冠軍的舞台──那一刻,我彷彿也在低谷之中,看見了一道尚未命名的光。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
像是混合的顏料,在黑暗中等待明亮;
像是加總的光,在破碎中重組成白。
我們都是一體兩面的存在,也都是那「全部」的一部分。
所以──
向不知永遠意義的你,揭示答案的時刻到了。
這答案,也許不在遠方,而是你此刻仍選擇站在場上、
仍願意相信自己可以揮棒出擊的那一刻。
這一刻,就是光。
就是夢。
就是你。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