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行為與心靈覺察:操作制約的啟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以操作制約的觀點解釋迷信為何會發生。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是一種學習過程,指有機體學會某些操作緩解的行為,學會特定行為以達到特別目的,也就是通過強化和懲罰來改變行為,此理論是由B.F. Skinner提出。強調行為的結果對未來的影響。從操作制約的角度來看,迷信行為的發生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解釋:

1.偶然的增強:迷信通常源於偶然行為和結果之間的聯繫,當一個人做出某個行為後恰巧發生了一個正面結果,而這個行為就被強化了,即便這兩者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2.隨機的增強:迷信行為可能引為隨機事件的發生而持續下去,當行為有時候被強化有時候又沒有,像這樣的模式會使行為更加持久

3.認知偏差:人們傾向於注意和記住支持他們迷信的粒子,而忽略或忘記那些不支持的例子。

其實我們生活中充滿了各種迷信,比如穿幸運襯衫求勝、戴幸運手環求職成功等,這些迷信看似無害,但背後卻有更深的心理機制在運轉著。

迷信行為的維持,往往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和對控制感的渴望,然而我媽可以透過心靈上的覺察和學習,去了解到背後深處的機制。

  • 正念與覺察:通過正念練習,我們可以學會觀察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而不加評判。當我們覺察到時,可以停下來思考: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不相信我自己嗎?我想要透過外在事物尋求一些力量嗎?
  • 接受不確定性:生活中充滿了不確定性,而迷信行為往往是我們試圖控制不可控因素的一種方式。學會接受不確定性,並且理解這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對迷信的依賴,並且更加自信地面對未來。
  • 重新框架:當我們面對挑戰或困難時,可以嘗試用積極的方式來重新框架這些經歷。比如,將困難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壞運氣的象徵。這樣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從根本上改變對迷信的看法。

迷信行為從操作性制約的角度來看,是由於偶然的、隨機等結果所形成的自然反應。通過心靈覺察和學習,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並且學會以更健康的方式看待和利用它們。

可以相信但不要太過於迷信

迷信行為也能成為我們的一種力量來源。只是不要太過於投入或深陷其中其實是可以的,而當我們面對未知和挑戰時,這些行為可以給予我們心理上的安慰和穩定感,幫助我們找到內心的平衡。因此,關鍵在於如何平衡這些行為與理性思維,讓它們成為支持我們的積極力量,而不是限制我們的枷鎖。通過正念的練習和心靈的成長,我們可以在迷信和理性之間找到一個和諧的平衡。

最重要的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求


未來目標想當一名助人工作者,其實是想透過平台寫些甚麼所以也沒有特定的方向,僅僅是想要寫給自己看,看看自己能做到甚麼程度,若格友喜歡,自己也會感受到支持與鼓勵的! 親愛的你,好嗎?在人生過程當中,有許多的挑戰與壓力,而使這趟旅程添加了許多的困難議題與困惑,你在這趟旅程當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與智慧了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天騎Youbike 去圖書館還書、拿預約書籍,順便至蝦皮店取貨,因為方向完全相反再加上天氣炎熱懶得走太多路程,因而選擇騎腳踏車。 因本身對於馬路上來來去去的大車小車有點畏懼,所以在騎乘過程當中總是特別小心翼翼,這讓我想到最近讀心理學導論當中的知覺篇章當中有提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選擇性注意力,在其日
人類的某些焦慮症可能和古典制約有關,比如焦慮症患者通常在類似情境經歷恐慌發作,目前想以古典制約來描述恐慌發作的過程。 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通常也稱Pavlov制約)是一種學習歷程,原先的中性刺激藉由另一個刺激重複配對而產生聯結。
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與邊緣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邊緣系統又有兩個分支: 1.交感神經系統 2.副交感神經系統
今天騎Youbike 去圖書館還書、拿預約書籍,順便至蝦皮店取貨,因為方向完全相反再加上天氣炎熱懶得走太多路程,因而選擇騎腳踏車。 因本身對於馬路上來來去去的大車小車有點畏懼,所以在騎乘過程當中總是特別小心翼翼,這讓我想到最近讀心理學導論當中的知覺篇章當中有提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選擇性注意力,在其日
人類的某些焦慮症可能和古典制約有關,比如焦慮症患者通常在類似情境經歷恐慌發作,目前想以古典制約來描述恐慌發作的過程。 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通常也稱Pavlov制約)是一種學習歷程,原先的中性刺激藉由另一個刺激重複配對而產生聯結。
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與邊緣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邊緣系統又有兩個分支: 1.交感神經系統 2.副交感神經系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正式踏入身心靈的時候,我是先認識吸引力法則,老師說信念創造行為,行為創造結果,但對於我而言,我就是滿滿的無力感、滿滿的恐懼,踏出一步都是拿出積蓄已久的勇氣,所以我開始更注重療癒,當時的我想,如果信念是一切根源,那我只要療癒完負面信念,我的世界就會只剩下豐盛了,但…
Thumbnail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為自己做主的本事。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Thumbnail
行為學大師史金納教授曾指出心理學只研究能觀察的行為,我偏愛觀察人類外顯行為,不過這位行為學派巨擘提出「行為永遠強化行為」。進一步觀察行為背後的動機,並發現人類行為的多樣性,無法僅用古典或操作制約來定義。同時,運用心理學小技巧以達成目標,但人類的行為複雜性仍然是一個挑戰。
Thumbnail
歡迎光臨知識達點滴,打點你大腦的點點滴滴。讓我每天分享近期所學所思所感,用幾分鐘時間,給大腦注入一點營養劑,就可以讓我們變得更通達事理人情,變得更聰明。 ❓ 本日提問:透過想想自己不想要的後果,恐嚇自己開始行動有效嗎? 今天所閱讀學習的知識內容有些破碎,想不出要分享些什麼,於是便想跟大家聊
Thumbnail
第三章至此,你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也可能被本身的狀況所影響,包括財富、期望、情緒,以及心理,特別是系統一直覺反射式不可控制的快速思維模式,會讓你心裡所想的大大遠離事實。人不是理智的,我們會誤判,只要認知的過程被錯誤影響,就會得出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行為。
Thumbnail
這是一本充滿實例解析的書,提供了許多誘因運作的案例,可幫助理解誘因如何影響人類行為。
Thumbnail
行為暗示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學工具,它可以影響我們的思考、感覺和行為。瞭解行為暗示的工作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並使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想法與行為,長期下來,逐漸演變成強迫想法引發了強迫行為,但習慣的強迫行為,可能反過來強化了強迫想法與情緒。譬如因為我害怕髒,所以出現過度清潔的行為,但清潔過度的行為,可能塑造強化我是怕髒的想法。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新年一年開始,我們訂下豐富目標,但為何許多成為未完成項目?原因可能在於忽略將行動轉為習慣。我在閱讀「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深入探討「事後諸葛」現象,揭示過度仰賴過去經驗的盲點。也透過「厭惡剝奪效應」,探討損失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和企業決策,現在就來一起談談我閱讀後的3項收穫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正式踏入身心靈的時候,我是先認識吸引力法則,老師說信念創造行為,行為創造結果,但對於我而言,我就是滿滿的無力感、滿滿的恐懼,踏出一步都是拿出積蓄已久的勇氣,所以我開始更注重療癒,當時的我想,如果信念是一切根源,那我只要療癒完負面信念,我的世界就會只剩下豐盛了,但…
Thumbnail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為自己做主的本事。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Thumbnail
行為學大師史金納教授曾指出心理學只研究能觀察的行為,我偏愛觀察人類外顯行為,不過這位行為學派巨擘提出「行為永遠強化行為」。進一步觀察行為背後的動機,並發現人類行為的多樣性,無法僅用古典或操作制約來定義。同時,運用心理學小技巧以達成目標,但人類的行為複雜性仍然是一個挑戰。
Thumbnail
歡迎光臨知識達點滴,打點你大腦的點點滴滴。讓我每天分享近期所學所思所感,用幾分鐘時間,給大腦注入一點營養劑,就可以讓我們變得更通達事理人情,變得更聰明。 ❓ 本日提問:透過想想自己不想要的後果,恐嚇自己開始行動有效嗎? 今天所閱讀學習的知識內容有些破碎,想不出要分享些什麼,於是便想跟大家聊
Thumbnail
第三章至此,你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也可能被本身的狀況所影響,包括財富、期望、情緒,以及心理,特別是系統一直覺反射式不可控制的快速思維模式,會讓你心裡所想的大大遠離事實。人不是理智的,我們會誤判,只要認知的過程被錯誤影響,就會得出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行為。
Thumbnail
這是一本充滿實例解析的書,提供了許多誘因運作的案例,可幫助理解誘因如何影響人類行為。
Thumbnail
行為暗示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學工具,它可以影響我們的思考、感覺和行為。瞭解行為暗示的工作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並使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想法與行為,長期下來,逐漸演變成強迫想法引發了強迫行為,但習慣的強迫行為,可能反過來強化了強迫想法與情緒。譬如因為我害怕髒,所以出現過度清潔的行為,但清潔過度的行為,可能塑造強化我是怕髒的想法。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新年一年開始,我們訂下豐富目標,但為何許多成為未完成項目?原因可能在於忽略將行動轉為習慣。我在閱讀「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深入探討「事後諸葛」現象,揭示過度仰賴過去經驗的盲點。也透過「厭惡剝奪效應」,探討損失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和企業決策,現在就來一起談談我閱讀後的3項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