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走在山谷間的吊橋上,前頭的人已走遠,後頭的人卻步停在橋頭。恰好使我獨自在吊橋中央緩步。當時山谷的風聲流動,天地的寬廣,似乎只為我而來。霎時,我的心突然慢了下來,覺察的視角,往深處裡探究。
我發覺自己正處在一種矛盾中。一方面,我愛著這份與自然貼近的感覺,享受天地帶來的暢懷;一方面害怕天地的無垠,而我懂得這麼少,心裡升起了一種莫名的畏懼。
脫離字義上解釋,我頭一回真切地體會所謂的「敬畏天地」。「敬」不單只是仰望,而我感受到的「敬」,帶著一份親近與依循;「畏」也不只是害怕,更有一種謹慎,以及對自己的提醒。
「敬畏」以字面解釋,除了距離感,還帶有恐懼的感覺。今天,清風為我帶來的洗禮,我才看見其實仰望與親近、畏懼與謹慎,其實是同時存在的溫柔,並非矛盾使自己衝突。
我曾經在照鏡子時,直視自己的瞳孔,也會升起莫名的畏懼感。不是因為不喜歡自己,而是瞳孔裡的人,似乎一眼把我看穿。他雖默然無語,卻對我有一份深刻的提醒。那些草草了事,尚未盡心的事;那些該承擔的責任,卻有逃避與推託之心;又或者,一邊承擔,一邊心裡抱怨,不願盡心力去完成。馬虎做一半,對自己好像可以交代,又好像做了虧心事。矛盾的衝突感,心靈的扭曲不舒服,我此刻的解讀是:那都是自己創造而成的。
我發現,愈往深處探究,內心的衝突感與矛盾不適,會愈加深切。這些狀態,一旦能對自己誠實,並且能寬容自己。心靈不適的感受,即瞬間消逝。這也許是學者所言:認識最深邃的自己,與自己的和解。就像是與自己的重逢,而重逢是為了得到調整的機會,進而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覺察越深的人,敬畏的心就越深。這樣的過程,不是直線,而是來來回回。時而明朗,時而迷霧。有時覺得通透,有時又陷入混沌。這樣的擺盪,有時讓我感到不安。現在我明白這份不安,也是一種誠實的跡象,願意對自己真實。
敬畏天地,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渺小;
敬畏自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還可以更真誠、更清明地活。
這種又愛又怕的感覺,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過。但若你也曾在某個時刻,忽然怕起來。那不是怕別人,更不是怕鬼。而是怕沒把自己活好。那麼,我想我們應該都走在同一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