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英倫大地,除了保育得宜的歷史建築與五光十色的都市光景外,最讓人驚歎的,定然是那由高地延伸至平原、最終沉沒於海岸的自然脊樑。這樣的地形風貌,不只是地圖上的輪廓,更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發展和歷史演變。要理解這個國度,何不從閱讀她的地貌開始?
我們慣稱的「英國」,全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由多個島嶼組成,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島鏈國家。在「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的基本輪廓上,蘇格蘭高地、威爾斯山區、英格蘭北部與北愛爾蘭普遍屬於高地地形,海拔常見於600至800米之間;而英格蘭東部及東南地區則相對平坦,甚至在East Anglia地勢低於海平面。

這些地形差異影響了人們的定居與經濟活動,也悄悄形塑各地的文化性格。例如南部沿海農業發達、交通便利,便孕育出開放與商業導向的文化;相反,高地地區資源有限、氣候嚴峻,卻磨練出堅毅與自立的精神風貌。
地形的生成總是離不開地質的基礎。英國西部與北部多由古老的火成岩或變質岩組成,如蘇格蘭的Ben Nevis與威爾斯的Snowdonia,皆為堅硬山地,歷經數百萬年風化與侵蝕仍屹立至今。相對地,英格蘭南部與東部主要由沉積岩構成,岩質鬆散、易被侵蝕,形成開闊的丘陵與低地。如East Anglia 的沼澤地區Fens,就是這類沉積地貌的代表。

這些地質與地形條件不但形成了多樣景觀,也牽動著土地利用的模式:高地不宜耕作,只可放牧;低地則土壤肥沃,成為農耕與聚落發展的核心。這正是「高地牧羊、低地種田」的典型英倫鄉村圖景,也是自然與人類活動協調互動的歷史寫照。

此外,距今約兩萬年前的最後一次冰河時期(Last Glacial Maximum),對英國北部與中部地區造成深遠影響。冰川移動時刻劃出U形谷、冰磧丘與湖泊,並留下厚厚的沉積層。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英格蘭北部的Lake District,每逢旅遊旺季都吸引大量本地與海外旅客前來朝聖。

當冰川退卻後,被厚冰壓抑的地殼出現「地殼回彈」(isostatic rebound),致使蘇格蘭與英格蘭北部每年約上升0.6毫米。反之,英國南部地區因回彈幅度較小,再加上海平面上升(eustatic change),導致地勢緩慢下沉。據觀測,英國正面對每年約2毫米的海平面上升速度,對南部如倫敦盆地與東南沿海地區構成水浸與土地下陷的雙重風險。
雖然英倫地貌歷經億萬年演化,但人類活動早已成為地貌變化的重要力量。農業初期,人們開墾土地、引水灌溉;工業革命之後,城市擴張、道路與鐵路切割原有地形;進入現代,旅遊開發、風電場建設以至全球暖化,都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
英國的海岸線不僅受自然侵蝕,也被築堤與港口改造;山區則因遊客眾多面臨生態壓力。作為氣候行動的倡議者,英國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與碳中和政策,嘗試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尋找新平衡。
從英格蘭丘陵到蘇格蘭高地,英國的地貌彷彿訴說著一種內在的文化性格。身處孤懸海上的島鏈,英國人既因與歐陸隔海對望而生出一份謹慎與保守,也因多山多變的環境培養出獨立與堅毅的精神。不論是蘇格蘭高地居民的民族自覺、Cornwall海邊小鎮對地方身分的堅持,還是帶領英國走過一次又一次困境的首相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都是地景與文化交織的結晶。

這些性格,也許在脫歐公投、氣候政策、甚至足球文化中,都能找到隱隱的回聲。來自遠方的我,無法一時三刻完全「理解」這個國家,但透過閱讀她的山川風貌,總能跟她的靈魂貼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