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語是如何逐漸沒落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好奇過,作為一國語言的愛爾蘭語,是如何淪落成弱勢語言,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類為「危險」(Definitely Endangered)層級的瀕危語言?
「那當然是萬惡的英國帝國主義的錯!」是個挺直覺的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再更深入地討論一下箇中原因。
研究清史的歐美漢學家曾經有過一個說法:一度不可一世的清朝,在十九世紀經歷了「絕對能擊倒一個王朝的完美風暴」,才終於在1911年墜落。
完美風暴這個詞,大概也可以形容十九世紀愛爾蘭語的經歷。帝國主義、經濟誘因、自然災害、使用者自身因形勢比人強產生的自卑感,乃至於宗教因素,這些可以使語言滅亡的要素,「愛爾蘭語衰亡史」樣樣具備。
愛爾蘭受到英國傾軋很久,但到1801年,愛爾蘭才徹底喪失自治權利,完完全全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份。那個時候,愛爾蘭語,當然還是大部分愛爾蘭人的母語。不過帝國教育政策,在1831年開了衰亡的第一槍:愛爾蘭的基礎教育系統(National school),居然不教愛爾蘭語。1878年總算在課表上有了愛爾蘭語,但那是選修,跟拉丁語、法語等等同個級別。
愛爾蘭人的主流宗教,天主教,也在教育上將愛爾蘭語往懸崖邊推了一把。因為天主教勢力在初級教育系統中勢力龐大,但天主教會不怎麼鼓勵使用愛爾蘭語。第一本由天主教會直接授權的愛爾蘭語聖經,還是在1981年出版的「An Biobla Naofa」(雖然以前有個別翻譯的愛爾蘭聖經)。
在實地的教育現場,和地方教會現場,基於現實需要,當然還是有許多教職人員和神職人員用愛爾蘭語工作。但高層的立場就是如此:你用英文和拉丁文就好。
不過,如果只是制度上的不友善,愛爾蘭語大概不至於淪落至此。歐洲十九世紀最慘烈的饑荒:愛爾蘭大饑荒,於1845年降臨。
因飢荒死亡的人數,差不多有一百萬人,而愛爾蘭在饑荒前的頂峰人口,只有八百萬人。八分之一的愛爾蘭母語者,直接因飢荒離開人世。飢荒帶來的衝擊不只如此。為了生活,大批愛爾蘭人移民英格蘭、蘇格蘭和美國。近百年的移民下來,愛爾蘭人口在1931年來到最低點:四百二十一萬人,只有飢荒前的一半。甚至現在愛爾蘭全島的人口,也只有七百一十萬人(2022年)。
移民到英、美的愛爾蘭人,陷在英語世界的汪洋中,出於生存、出於經濟需求,英語就在優先順序上壓倒了愛爾蘭語。許多愛爾蘭移民甚至不鼓勵孩子學習愛爾蘭語。
最後,我們就來到了自卑感了。在十九世紀,許多受歐美殖民主義壓迫的國度,都在語言上有自卑感。覺得自己的母語「野蠻、落後、跟不上時代」。
所以中國有劉師培這樣棄漢字的無政府主義者。連革新成帝國主義國家的日本都有類似討論。
愛爾蘭也不例外。「相對於英語,愛爾蘭語是落後的」這樣的想法在十九世紀的愛爾蘭人中並不罕見。
我們舉一位愛爾蘭政治家,丹尼爾.歐康諾(Daniel O'Connell)為例。
歐康諾棄用母語愛爾蘭語是有名的。他曾這樣說過:「我是位十足的功利主義者,所以我不會遺憾愛爾蘭語的逐漸棄用……雖然這個語言與纏繞在許多愛爾蘭人心上的回憶相連,但英語作為所有現代溝通之媒介,其效能之優越是如此之大,讓我可以在不發一聲嘆息的情況下,見證愛爾蘭語的棄置。」(I am sufficiently utilitarian not to regret [the] gradual abandonment [of Irish]... Although the language is associated with many recollections that twine round the hearts of Irishmen, yet the superior utility of the English tongue, as the medium of all modern communication is so great, that I can witness, without a sigh, the gradual disuse of Irish.)
這樣一看,好像會覺得歐康諾就是個英國帝國主義的擁護者。實際上歐康諾為以愛爾蘭人為主的天主教徒爭取不少權益,號稱「解放者」,在愛爾蘭民族主義殿堂上享有一席之地。連他也如此,其他人更不用說。
復興愛爾蘭語的運動自然有。這在十九世紀末開始比較蓬勃。有組織「蓋爾同盟」(Gaelic League. 愛爾蘭語:Conradh na Gaeilge)幫忙推波助瀾。愛爾蘭新教徒,也早在十八世紀末開始有注意到愛爾蘭語的重要性。
但總體來說,形勢比人強。愛爾蘭語仍逐步消亡。1998年,約翰.亨利(愛爾蘭名Seán Ó hEinirí)過世。他是直到當年,最後一個不是雙語人士的愛爾蘭母語者。愛爾蘭語,也就長期成為與希伯來語比較的民族語言復興「失敗案例」。
當然,前景在二十一世紀也不是非常悲觀。目前估計,愛爾蘭共和國還有百分之十的人口,非常活躍地使用愛爾蘭語。也就是差不多五十萬人左右。接下來好好努力,大概還是能救回來。
不過愛爾蘭語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語言的前途如何,其實不完全取決於當下的使用人口。更重要的是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結構。如果當下的社會非常不利於該語言的使用,即使有數百萬的母語人口,對語言傳承來說也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年輕人不會學,而長輩們遲早會凋零。
圖片與資料來自於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