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C晚A聽過吧?
近幾年幾乎變成保養口訣,但它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你知道擦的C是哪一種?A又是誰?如果用錯,脫皮、敏感、長痘都是基本款。
這篇幫你把早C晚A拆解清楚,講出這個保養邏輯背後真正的科學。

「早C」:白天為什麼要擦維他命C?
維他命C的最大功用是抗氧化。也就是幫皮膚對抗紫外線、空污、光學汙染這些讓肌膚暗沉老化的外部壓力。所以白天擦C的邏輯是——在紫外線還沒傷你之前,先幫你強化一下。
如果搭配防曬,效果是加乘的:防曬是「擋太陽」,維他命C是「幫你還原太陽造成的自由基傷害」。
所以說你擦的 C,是哪一種?(延伸閱讀,你擦的是哪種維他命?)
左旋C(L-Ascorbic Acid),濃度高、效果強,但也最容易變質、刺激。開瓶三週變咖啡色,恭喜你氧化了。
如果是穩定型C(穩定性更好的維他命C衍生物),效果偏緩,但穩定性高,對肌膚溫和,很適合早上長期使用。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不是極進階保養者,就從穩定型C開始,搭配防曬,夠用,而且不容易失誤。
接下來是重頭戲:「晚A」到底是什麼?
這裡的 A,指的是維他命A家族,也就是所謂的「A醇系成分」,用來促進肌膚細胞代謝、淡化細紋、改善粉刺痘痘。
但這個家族可不只一位。Retinol(A醇)、Retinal(A醛、視黃醛)、Retinoic Acid(A酸)、Retinyl Palmitate(棕櫚酸酯)、Granactive Retinoid...名字很像,效果、刺激性、代謝路徑卻差非常多。
A醇(Retinol)是最常見的,它塗上去要轉兩次才變成真正起效的活性型(A酸)。優點是溫和、容易買,缺點是見效慢。
視黃醛(Retinal)是轉換一步就生效,見效快但也比較刺激。
至於A酸(Retinoic Acid)?那是醫師開立的處方用藥,不要自己亂用,因為效果強副作用也強,必須經專業醫療監督下使用。
還有一些標榜「溫和A醇替代品」的成分(像Retinyl Palmitate或Granactive Retinoid),雖然刺激低,但實際效果得看整體配方與穩定技術。
所以要怎麼選?
怎麼選A醇?關鍵不是濃度,是你的皮膚耐受力
不是擦越高越好,而是要讓皮膚慢慢適應。我知道這個說法有爭議,但你若想有效又不想承受副作用,就聽我好好說。
如果你第一次使用A醇,建議從低濃度(0.1%、0.3%)開始,而且剛開始每週兩次、隔天不連續使用,並且搭配神經醯胺、B5、積雪草這類保濕修護成分。(有沒有發現這幾個成分重複出現?對,你的皮膚就是時時都需要他們)
一開始可能會有脫皮、刺癢、粉刺爆發等所謂的「調理反應」,但那不代表你不能用,而是皮膚正在適應更新節奏。
有些人會覺得「我用A醇都沒反應,是不是沒效?」其實不是,每個人的耐受力、代謝速度不同,並不是刺激越大代表效果越好。
保養是馬拉松,不是速成課。如果你想快一點,那你要搭配修護組織的後勤部隊(神經醯胺、B5、積雪草),不然只是揮拳傷自己。
最後講一件事:「早C晚A」不是口號,是節奏
這句話之所以合理,是因為它順應了皮膚的日夜節律與修復邏輯:
- 白天皮膚面對環境壓力,需要防禦與抗氧化 —— 維他命C來幫你做這件事
- 晚上是細胞更新時間,適合刺激角質代謝與修護 —— 維他命A就是這時候的主力
但不是有這兩個成分就贏了,而是你得知道它們的特性、選擇適合自己的濃度與使用節奏,才是真的「會保養」。
如果你正在猶豫該不該用A醇、用哪一種C,先不用焦慮,保養這件事,只要選對配方,慢慢都會有感。Dani比較不傾向一次爆量,換來一臉崩潰的路線。
下一篇,如果你有興趣,我會來聊聊市面上「A醇擦了沒效」的幾個常見陷阱,以及什麼人根本不適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