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舞會
每一年的世界大事,必有一則是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似乎是其所頒獎項的天花板水準,得獎人備受尊崇。諾貝爾獎起源於瑞典人阿佛烈‧諾貝爾,原是一位軍火商,靠自己研發的優良火藥成立軍工廠,行銷世界各地。原先只為財富的他,看到自己產品造成世界戰爭的傷害,就在死後捐出所有財產,成立諾貝爾基金會,頒發獎金給物理、化學、醫學、經濟、文學、和平這六領域對世界有貢獻的人。如今每年十二月,諾貝爾頒獎儀式除了和平獎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外,其他獎項會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由瑞典國王負責頒獎。

諾貝爾紀念章
到斯德哥爾摩旅遊,必要去看市政廳。這裡是諾貝爾獎頒獎的地方。市政廳外表設計古樸,紅磚牆集中樓高塔,四方格局有中庭,具有古典與現代風格的融合。但進了市政廳大禮堂,那可是精心鋪陳的建築。設計者為了增加廳堂的身分,用了一百年前約十九世紀初的北歐風格,嚴密的磚牆圍繞,一樓四周有迴廊,但在約五樓高方正穹頂上,卻是一排玻璃窗,讓陽光片照大廳,全無封閉感。廳前是一座大理石樓梯,通往二樓辦公區。樓梯台階經過丈量設計,既是樓梯,也是舞台,寬約十多公尺,頒獎時可有演唱。每一階梯高度約十多二十公分,適合穿著裙裝禮服的仕女登梯。

諾貝爾頒獎大廳
二樓有頒獎人受獎人休息室,當典禮開始時,國王貴族結伴帶領受獎人出場。出二樓休息室到下樓梯處還有約三十公尺的距離,這時高貴的人舉止也要高貴,不能往一樓看有哪些認識的人出席(一二樓距離高度如一般樓層的三樓),於是,在對面同等二樓高的牆壁上,有個隱約但很大的記號,讓二樓出場的人眼睛盯住它,這樣有有看來賓的意思但不失禮儀。真是個好設計!

俯瞰宴會廳有記號
市政廳是政府辦公大樓,也是議員開會處。在議事廳,裝修雍容華貴,很有教堂的神聖感。這裡的穹頂,設計得像一條維京長船的俯視。有龍骨有兩舷骨架,據說是要這些制定國家政策法律的人不要忘本。整個空間像個大辦公室,議長座位上還有華蓋,議員議長行政人員桌椅一擺,是沒有空間打架的。出了議事廳往左轉,就到了宴會廳,這裡是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後,貴賓用餐和跳舞的地方。

議事廳
這宴會廳可是金碧輝煌,金滿四壁。導遊要我們猜這廳堂用了多少黃金,我們的答案都是用噸作單位。猜了幾個數字都不對,導遊公布答案:十一公斤。真是令人難以置信,這麼大面積的黃金,怎可能只有十一公斤?!真不愧是化學家諾貝爾的產地,這些牆壁上的黃金,都是三乘五公分薄薄的金片拼貼而成。這金箔片薄到輕輕一吹就可飛起來,然後用特殊化學物質將其包覆,使之不氧化並有十足黃金光澤閃耀。整間黃金啊!牆壁也有馬賽克式瑞典國王征戰史,正面一整片牆壁是大海女神招喚五大洲子民團結和諧相處,正合瑞典維京及近代史所得意義。在這吃飯跳舞,真符合貴賓的身分地位。

黃金牆壁
市政廳高聳鐘樓的外牆旁,有一個小亭子,內置一座金光閃閃躺著的騎士,這裡埋葬的是斯德哥爾摩市的創建人及第一任執政官比爾格.雅爾。是維京人很會掠奪黃金嗎?連一個墓碑和墳墓裝飾都是黃金滿滿。只能說,瑞典人用黃金作為崇高的象徵,只要是國王及重要人物重要地方,都是金子出現的地方;但他們的日常生活卻都很簡樸,騎腳踏車上班是常態,很注重休閒及運動,博物館歌劇院書店處處林立,顯出非世俗的文化底蘊。

黃金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