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聽朋友抱怨,他連續接到幾篇災難等級的稿子,已經不是水逆,而是直接迎面撞上整顆水星 ,讓他忍不住懷疑該不該去找文昌帝君訴苦,去廟裡好好「祭解」一下。
一本是老闆的人情書,另一本是時間極短的公單位標案。前者信誓旦旦說自己稿子已經找人校對過了,絕對沒問題;後者則是作者明言「不喜歡編輯動手」,一切照他意思處理 。
乍聽之下,這兩種稿件,一個自稱已校對完畢,一個不容他人修改,看起來應該沒什麼大問題。畢竟公單位的標案內容還經過機關審核才上。但實際狀況卻是:慘不忍睹 。
前者光是錯字就高達兩三百處,編輯改到心力交瘁(但是老闆的人情書,忍著也得做);後者一開始連目次都編不出來,校對過程中還反覆修改、換照片、改文字,根本無止境。
「校對」≠「改稿」
我們先釐清一個可能很常見的誤解:
許多作者誤以為「校對」是「交稿後的持續調整期」,可以繼續修改內容、增刪段落。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一份即將進入編輯流程的「定稿」,應該是內容結構、用字、標點都已確認無誤的最終版本。也就是說,交稿時就該是全書的99%,不是「交來給你們幫我修一修」。
實務上,沒有人能保證百分之百不出錯,一份稿子有幾個小錯字是常態。但一本書稿交出來居然還有兩三百個錯字,那不叫定稿,那叫折磨編輯與美術的「改錯練習本」。
校對的真正任務是什麼?
三次校對流程裡,編輯的重點工作其實不只是抓錯字。真正的校對,更多是在進入排版階段後確認整體內容與設計的精準度,包括:
- 格式是否跑版
- 圖文是否對應正確
- 標題樣式是否一致
- 書眉頁碼是否誤植
- 插圖是否為最新版本
- 文案、作者簡介、封底文字是否同步更新
如果每次校對還要面對整章內容大改、插圖刪換、句子重寫,就等於是「邊開印表機邊蓋房子」,根本沒有喘息空間。
過度改動的風險和代價
出錯機率和成本倍增
每一次轉檔、改版、排版調整,都是一次出錯風險。美術設計、校對人員、編輯本人都可能在疲勞中犯錯,導致本來沒問題的地方反而出包。出版時間拖越長,對出版社而言就是額外付出編輯的成本,會擠壓到一本書出版的成本配置。
編輯資源被過度消耗
當編輯花大量時間處理應該在早期就完成的基本錯誤時,原本可以投入文案發想、市場鋪排、封面細節、媒體文宣的時間就全被壓縮。一本書的出版品質不只靠除錯,而是靠整體編輯能量和企劃策略的推動。說遠一點,這樣甚至還會拖到其他作者的出版時間。
負責任的出版流程,需要所有人同步
總結以上,我認為最理想的校對態度是:每一校都當作「最後一校」來做。
如果這一版現在就要送印,你會安心嗎?會後悔嗎?如果答案是否,那就再讀一次。不要僥倖,也不要誤把校對當成改稿機會 。
作者該做的是:交出一份清楚、完整、負責任的定稿。這樣編輯才能在後端,發揮更大的價值,讓這本書有機會發光發熱,而不是在加班和抓錯中耗損殆盡。
以下歡迎編輯朋朋分享遇過的慘烈稿件,我們一起組祭解團(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