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快結束,手機提醒我:今年已經過了一半。理想中的自己,原本應該在運動、寫作、學語言、理財等清單上,完成至少一項。但現實裡的我,只是在日常疲憊與瑣碎中撐著。沒做到的、還沒開始的、已經放棄的,一個個浮上來問我:「然後呢?」我開始懷疑,是不是哪裡出了差錯,還是,我其實根本不必那麼焦慮。
我曾以為,只要把時間管理得當,每天堅持紀律,日子就會自動拼出理想的樣子。但現在想想,那個「理想的自己」其實不是我一開始想像出來的,而是從各種社群文章、成功學影片、朋友的動態,拼湊出來的模板。我努力成為那個版本的自己,卻忽略了——也許那根本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
我們太習慣把進步當作人生的預設值,甚至把「沒有進步」視為失敗。但在某些階段,停下來觀察自己內心的聲音,也是一種重要的功課。尤其是在異地生活,每天光是適應新環境、維持心理平衡,就已經是一種不被看見的努力。可惜這些努力,不會上排行榜,也很難被量化,所以才常被忽略。
也許我們該給自己一個更柔軟的定義:不是變成「更厲害的人」,而是「更懂自己的人」。不是每天都要前進一點,而是願意在跌倒時不要責怪自己太久。當我放下那些被強加的期待,重新問自己:「我真的想怎麼活?」答案竟然意外地簡單——我只希望自己在某個普通的午後,仍能感受到平靜與喜歡。
時間依然會走,我也依然在生活著。有些日子還是會焦慮,有些早晨還是難以起床,但我好像不再那麼急著變成什麼樣的人了。與其逼自己趕上進度,不如在現在這裡,輕輕地陪自己一下。哪怕什麼都還沒完成,也不代表我就離「好好活著」很遠。也許,這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