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reWeave 重啟收購 Core Scientific 的談判,標誌著 AI 基礎設施市場可能出現重大轉折。對投資人而言,這不僅是一場併購交易,更是檢視未來 AI 計算產業版圖重塑的關鍵時刻,必須從策略協同、財務影響到營運風險全面解析,判斷此次交易是價值創造還是高估野心的延伸。
首先,收購報價與結構是觀察重點。CoreWeave 去年提出每股 5.75 美元、總價約 10 億美元的報價,遭 Core Scientific 股東否決。如今,Core Scientific 的市值已攀升至約 40 至 50 億美元,新報價預料將帶有明顯溢價。分析師預估合理區間介於每股 16 至 30 美元之間。若新報價未達市場預期,交易風險可能升高。
從策略面來看,這宗交易具有明確的上下游整合效益。CoreWeave 本身是專注 GPU 運算的 AI 雲端基礎設施業者,其多項關鍵部署均仰賴 Core Scientific 提供的電力與資料中心空間。若能完成垂直整合,將有效降低營運成本、擴展部署彈性,並加快伺服器交付速度,強化其在 AI 超級運算領域的競爭力。然而,交易所帶來的財務槓桿風險亦不容小覷。CoreWeave 目前已承擔高達 80 至 85 億美元的負債,若透過增發股票或舉債完成收購,可能稀釋股東權益,或導致信用評等承壓。投資人需留意交易對盈餘與資本結構的長期影響。
至於 Core Scientific 本身的資產價值也成為市場焦點。該公司擁有逾 590 兆瓦的 AI 就緒電力與資料中心容量,Cantor Fitzgerald 給予的資產重置價值超過每股 30 美元。若該評價可轉化為實際營運效益,將為 CoreWeave 提供極具價值的基礎資源平台。
不過,Core Scientific 從加密貨幣挖礦業務轉型為 AI 託管服務的可持續性仍需驗證。儘管其 Q1 財報顯示 AI 託管佔比已達 80%,但挖礦收入仍佔重要部分,且呈現明顯衰退。若未來無法穩定轉換至長約 AI 託管收入,將削弱本次收購的價值支撐。
在時程壓力方面,CoreWeave 多項長期租約皆設定於 2026 年啟用,若建設時程延誤,恐影響收入認列與客戶合約履行,進一步壓縮整合後的短期獲利預期。此外,若交易規模擴大至資料中心產業的主導性集中,也可能引來監管單位關注,尤其在美國主要科技區域已有壟斷疑慮背景下。
從市場反應來看,Core Scientific 股價在消息公布後飆漲 33%,接近歷史高點,顯示市場對此次合併持正面期待。不過,若後續談判受阻、條件不明或整合前景遭質疑,股價可能出現修正壓力。
CoreWeave 本身的成長性極具吸引力,其 2024 年 Q1 收入已達 9.8 億美元,年增超過 420%。然而,將 Core Scientific 納入整合體系後,是否能維持高速擴張步調仍待觀察。整合過程中需克服文化差異、資源配置與管理協調挑戰。
綜觀而言,此次交易若順利完成,將可為 CoreWeave 建構龐大 AI 運算基礎設施平台,有望在 AWS、Azure 等巨頭之外打造另一個 AI 雲端巨擘。而 Core Scientific 亦將成功完成從挖礦商轉型為企業級 AI 主機服務供應商。但若整合不順、融資成本偏高或政策風險浮現,當前漲勢恐成曇花一現。
對投資人而言,接下來關鍵觀察點將包括:新報價區間、資金來源結構、建設時程落實與政策回應。若能妥善執行,這將是一宗改寫 AI 基礎設施版圖的重要交易;若處理失當,則可能成為過度槓桿下的風險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