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2025年第二季即將收官,特斯拉(Tesla)的交車成績與自動駕駛業務進展再次成為市場焦點。根據Visible Alpha與Barclays的初步預估,Q2交車數可能落在375,000至400,000輛之間,年減約10%至18%,但較Q1出現季增回升。這樣的成績反映出需求仍受全球電動車競爭與宏觀經濟疲弱影響,但同時也可能標誌著交車低點已現,為下半年新款平價車型(預計2025年底前推出)鋪路。
就盈餘預測而言,目前華爾街普遍預估Q2每股盈餘(EPS)約落在0.33至0.44美元之間,低於去年同期的0.52美元。這主要反映核心汽車毛利承壓,原因包含價格競爭激烈與部分庫存積壓。但若本季實際EPS能優於預期,或特斯拉釋出關於生產效率改善與下半年需求回溫的積極訊號,股價仍有望受到提振。
另一方面,特斯拉近期在德州奧斯汀進行的Robotaxi服務初步部署,吸引廣泛關注。公司完成首宗15英里的無人駕駛車輛交付,全程由FSD(完全自動駕駛系統)控制,但仍需安全監控人員在場陪同。雖具象徵意義,但從投資角度來看,此舉更像是技術展示,離大規模商轉仍有距離。NHTSA(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已針對初期測試中發生的煞車異常與車道偏移啟動調查,突顯現階段技術與監管的挑戰仍存。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所採用的純攝影機(camera-only)感知策略與Alphabet旗下Waymo所倚賴的雷達與光達技術大相逕庭。Waymo在舊金山與鳳凰城等地已完成數十萬次完全無人駕駛的乘車服務,安全紀錄優異,讓特斯拉的AI視覺取向備受質疑。儘管特斯拉強調自身擁有最大車隊數據優勢,但是否能有效取代多重感測器方案、並應對複雜都市環境,仍需觀察。
目前奧斯汀的Robotaxi部署僅限十台車輛,行駛區域亦被限制,且多起用戶測試顯示系統仍常出現急煞、錯誤辨識等問題,距離真正的商業化運營仍有一段距離。特斯拉若想進軍監管要求更高的州份(如加州),勢必需面對更多技術挑戰與法規審查,Elon Musk本人的爭議性亦可能為公司政策拓展帶來障礙。
從商業模式轉型角度來看,Robotaxi若成功落地,的確有機會大幅提升特斯拉的毛利結構。相較於單純賣車的硬體利潤,自駕租賃與軟體訂閱服務毛利潛力更高。但問題在於早期階段勢必面臨高昂的雲端運營、遠端監控、人力成本與法規合規開支,這將壓縮利潤並增加資本支出,進而拖累整體財報表現。
除了技術與營運風險外,近期美國參議院共和黨提出的稅收法案,擬於9月取消電動車聯邦補貼,對特斯拉來說是一項重大政策風險。若屆時法案通過,可能衝擊美國境內新車訂單,進一步壓抑交車與獲利預期,對股價形成短期壓力。
截至目前,特斯拉的前瞻本益比(P/E)約168倍,反映市場對其自駕出租車等未來業務模式的高度期待。這也意味著,只要短期交車不及預期、Robotaxi進展不順或補貼政策出現負面變化,估值就可能面臨劇烈修正。儘管德意志銀行與TD Cowen仍維持「買進」評級,給予目標價區間為330至345美元,但這些目標價已低於特斯拉當前市價約10%。
總結來看,2025年Q2對特斯拉而言是高度關鍵的觀察期。若交車數據能穩定回升,且Robotaxi技術持續突破,市場對其未來想像空間仍存。但若短期數據與產品落地進度不如預期,市場將重新評估其高估值的合理性。對長線投資人而言,現在正是衡量特斯拉基本面與夢想空間是否平衡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