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 Martin談策略思考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我們每天都在做決策,處理無盡的待辦事項,但為什麼總是感覺只是在原地打轉,解決眼前問題,而未能真正布局未來?這種困境,正是缺乏策略思考的典型表現。Roger L. Martin 的文章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指南:若要從「戰術執行者」蛻變為「策略思考家」,我們需要全面升級自身的思考模式。

以下文章主要係基於Martin文章洞見,轉化成台灣較易理解的語言,拆解為五個步驟,使我們能夠系統性地進行策略思考,從根本上改善決策方式。

為何老闆總要求「策略思考」,卻從未明確教你如何做到?

「策略」一詞經常出現在商業會議中,但大多時候缺乏實際操作指引,僅停留在模糊的口號,例如「要有宏觀視野」、「要跳脫框架」、或「要想得更遠」。這些話都對,但就像叫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放輕鬆,身體自然會浮起來」一樣,聽了等於沒聽,完全沒有指導性。Martin則具體拆解了策略思考的內在機制,提供了四項關鍵元素及其運作邏輯。

台灣企業擅於「控制」內部因素,例如成本或良率,但這種以「掌控」為核心的思維,一旦面對「無法掌控」的市場變數(如顧客需求)時即告失效。因此,策略思考本質是一種「典範轉移」,即從「控制內部」轉變為「影響外部」。

第一步 下定錨點:鎖定你無法控制的核心目標

策略思考的起點,是明確地將焦點轉向你無法控制但亟需影響的人與事物,例如顧客的自由選擇與行為,而非公司內部可掌控的變數(產品、價格等)。

一般商業思考者習慣於花大部分精力在內部因素上,然後寄望市場回應。但策略思考者會逆向推理,專注分析目標顧客的需求與決策動機,再倒推出內部因素應如何調整以達成最終目標。

一個策略思考者會花 90% 的時間去研究、理解、揣摩那個他無法控制的顧客,然後倒推回來問:「為了讓那位猶豫不決的顧客,最終選擇掏出錢包,心甘情願地走向我,我『必須』在哪些我能控制的變數上,做出什麼樣的『整合性選擇』?」

這就像我們在健身房做重量訓練。你可以控制你舉起的重量、做的組數、休息的時間。但你無法直接「控制」肌肉的生長。肌肉生長是一個結果,它受到你訓練、營養、休息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一個聰明的訓練者,不會只專注於「我今天舉了多重」,而是會思考「為了刺激目標肌群最有效率的生長,我應該如何設計今天的訓練組合?」

實踐建議: 在你的下一個專案啟動會議上,試著將討論的起點,從「我們要做什麼?」改成「我們希望我們的目標客戶,在看到我們的產品/服務後,產生什麼樣的『具體行為改變』?他為什麼現在不做這個行為?我們要如何讓他覺得,做出這個改變,對他來說是個顯而易見的好主意?」

第二步 天羅地網:成為資訊的「雜食者」

當你確立了「影響顧客」這個錨點後,下一個問題就是:我要根據什麼來做判斷?如果未來是不可知的,那我們的決策依據從何而來?

這就是策略思考的第二個關鍵步驟:你必須像個雜食動物一樣,飢不擇食地吸收各種形式的資訊,而不僅僅是你財務報表或市場調查報告上的那些「乾淨」數據。Martin指出,所有的數據皆為過去式,對未來本質上是無效的。因此,我們應更加重視質性資訊與跨領域類比。

「不乾淨」資訊,例如,

    • 質性資訊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顧客的一句抱怨、客服人員的日誌、論壇上的一篇心得文、一個資深業務的直覺……這些資訊雖然無法量化,但背後可能隱藏著寶貴的洞察。例如,當年任天堂開發 Wii 的時候,並沒有數據顯示「家庭主婦和老年人是龐大的遊戲市場」,但他們觀察到了人們渴望家庭同樂、又對複雜遊戲手把感到畏懼的「質性需求」。
    • 類比與隱喻 (Analogy/Metaphor): 這是更高階的資訊處理能力。賈伯斯(Steve Jobs)就是這方面的大師。他當年從學習書法(Calligraphy)的經驗中,得到了開發蘋果電腦使用者介面美學的靈感。這兩者之間有任何量化數據的關聯嗎?完全沒有。但他運用了類比的思維:「如果文字的書寫可以如此優雅、富含美感,為什麼電腦上的字體和排版不行?」這種跨領域的連結,正是創新的來源。

實踐建議: 強迫自己每週花三個小時,去接觸與你業務「無關」的資訊。看一部你平時不會看的動漫、讀一本歷史小說、逛一個你目標客群會去的論壇(例如 Dcard 或 PTT)、找一位不同部門的同事喝咖啡,聽他抱怨工作上的鳥事。在過程中,不要急著問「這對我有什麼用?」,而是像海綿一樣吸收,然後在腦中問:「如果…會怎樣?」(What if…)。如果我把 K-pop 粉絲團的經營模式,用在我們的會員社群上,會發生什麼事?

第三步 拼圖遊戲:透過溯因推理建立最佳假說

有了目標與多元資訊後,下一步即為運用「溯因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從看似混亂的資訊中,找出最佳且最可能成功的策略假說。此種推理方式強調根據現有資訊,推導出最合理的解釋,即使無法提供百分之百證明,但足以指引有效行動。

Martin舉了一個生活化的例子,我稍微擴充,以讓大家更能理解溯因推理、歸納法、演繹法的差別:

  • 數據/觀察: 你約會的對象,在晚餐時一直低頭看手機。
  • 演繹法(顯然不合用): 沒有「所有約會看手機的人,都對約會對象沒興趣」這樣的普遍真理。
  • 歸納法(可能太慢): 你總不能等到約會 100 次,統計出他看手機的機率後,再來下結論吧?
  • 溯因推理: 你會立刻在腦中形成一個最佳解釋(the best explanation):「這次約會大概是沒戲了。」這不是 100% 的證明,但它是根據當下有限資訊,最合理、最能指導你下一步行動的「假說」。

(註:溯因推理是由美國哲學家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引入現代邏輯學 。皮爾士強調,溯因推理是「唯一能夠引入任何新觀念的邏輯運作」。他認為,歸納法只能確定數值,演繹法僅能從假說中推導出必然結論,唯有溯因推理才能真正地創造新知識 。皮爾士後期甚至將溯因描述為一種近乎本能的「猜測」(guessing),它雖然僅受少量邏輯規則的約束,但其成功率遠超隨機運氣,似乎源於人類與自然規律的內在協調 。)

在商業上,溯因推理就是策略發想的核心方法。你無法「證明」一個新點子會成功,但你可以為它建構一個最 plausible(貌似可信)的劇本。

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在義大利觀察到:人們去咖啡館,不只是為了喝咖啡,更是為了那個氛圍、社交空間,那個「家與辦公室之外的第三個好去處」(The Third Place)。他沒有做大規模市調,但他將這些觀察(數據)拼湊起來,提出了一個最佳解釋:「如果我們能在美國,重現這種體驗,人們會願意付更高的價格,不只為咖啡,也為這個空間買單。」這就是一個基於溯因推理的策略假說。

實踐建議: 下次進行團隊腦力激盪時,試著玩「偵探遊戲」。把所有蒐集到的客戶回饋、市場傳聞、數據報告,當成散落一地的「線索」。然後讓大家分組,比賽誰能編出一個最有趣、最合理、又能串連起最多線索的「故事劇本」。這個故事的主角是顧客,而你的公司,則是在故事中扮演那個幫助主角解決難題、達成目標的關鍵角色。

第四步 環環相扣:整合多變數建立策略系統

策略並非單一因素的優化,而是透過各個環節的系統性整合,建立出具有差異化且難以模仿的價值主張。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有句名言:「沒有所謂的行銷決策、財務決策或製造決策,只有『商業決策』。」

很多公司的策略制定過程是這樣的:

  1. 行銷部提出一個很炫的廣告活動。
  2. 製造部看了說,這個產品規格我們做不出來,成本太高。
  3. 財務部接著說,這個活動預算太高,會影響毛利。
  4. 業務部最後補刀,這個價格太貴,我們在通路上推不動。

大家各自站在自己的專業上進行「局部優化」,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一個平庸、破碎、處處妥協的四不像。

策略思考者則要求自己進行「系統性思考」。他們會把所有變數攤在同一張桌子上,像是:

  • 顧客: 我們的目標顧客是誰?他們真正在乎什麼?
  • 公司: 我們的核心能力是什麼?我們的品牌代表什麼?
  • 競爭: 對手在玩什麼把戲?我們如何做出差異化?
  • 價值鏈: 從研發、採購、製造、行銷到服務,我們要如何讓所有環節都為同一個「劇本」服務?

策略,就是回答「我們如何在這所有變數上,做出一組『協同一致』的選擇,共同創造出一個獨特的價值主張,進而強而有力地影響顧客的行為?

以廉價航空瑞安航空為例,從機隊、機場到服務,每個選擇皆環環相扣,共同支持其核心策略(即服務價格敏感客戶)。這種系統性整合,使競爭對手難以模仿。

實踐建議: 拿出你正在規劃的專案,畫一個九宮格。正中央寫下你的「策略劇本」(例如:「讓忙碌的上班族,用一杯咖啡的時間,完成一次有效的微學習」)。然後在周圍的八個格子裡,分別寫下「產品」、「價格」、「通路」、「推廣」、「服務」、「技術」、「人才」、「夥伴」,然後思考,為了實現中央的劇本,這八個格子裡的選擇,應該是什麼?它們之間是否互相支持,而不是互相矛盾?

第五步 終極壓力測試:「必須為真」的策略驗證

在策略實施前,使用逆向思考工具「必須為真(WWHTBT, What Would Have to be True)」進行檢驗。此步驟將所有隱藏的假設清晰揭露,並逐項評估真實性,以降低策略風險。它不是去問「這個策略會不會成功?」,而是問「如果我們要讓這個策略獲得巨大成功,關於世界、關於顧客、關於我們自己,有哪些『假設』必須是真的?

這是一個相當強大有用的提問,當我們將所有隱藏在策略背後、下意識「想當然耳」的信念,全部拿出來檢驗時,就會看到那些「自欺欺人」的觀點。

舉例來說,假設你的團隊提出一個策略:「我們要推出一款高階訂閱制的 AI 學習 App,主攻大學生市場。」

現在,來一次WWHTBT:

  • 關於顧客:
    • 「大學生願意,並且有能力,每月支付 300 元來使用我們的 App」這件事,必須為真。
    • 「大學生認為,透過我們的 App 學習,比他現有的學習方式(例如,看 YouTube、問ChatGPT、問同學)要有效率得多」這件事,必須為真。
    • 「他們對於『AI 學習』這個概念感到興奮,而不是害怕或無感」這件事,必須為真。
  • 關於競爭:
    • 「市場上現有的免費或低價替代方案,無法滿足學生的核心需求」這件事,必須為真。
  • 關於我們自己:
    • 「我們有能力持續開發出領先市場的 AI 功能,讓用戶願意續訂」這件事,必須為真。
    • 「我們有能力精準地觸及到大學生客群,並說服他們付費」這件事,必須為真。

當你把這些「必須為真」的條件一條條列出來後,你就可以逐一去評估:「每一條,我們有多大的信心,它『真的』為真?

你最沒信心的假設,就是下一步要花資源去驗證的重點。可能不是馬上開發整個 App,而是先做一個簡單的 MVP(最小可行產品),或是做幾場深度訪談,來測試這些關鍵假設。

這個步驟,可以有效地避免我們愛上自己的點子。它讓我們保持謙遜,承認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可以管理我們對未來的「賭注」。

策略思考的三大實踐原則

raw-image

策略思考並非天生能力,而是一種透過練習與系統性方法可以習得的技能。從今天起,可從以下三方面積極嘗試:

  • 從「內部掌控」轉為「外部影響」
  • 擴大資訊範圍,擁抱非量化資訊與跨領域類比
  • 運用溯因推理建立策略假說,並透過「必須為真」的問題進行嚴謹驗證

透過上述系統性的步驟與實踐方法,我們能有效提高策略思考能力,真正擺脫原地打轉的困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相勳的沙龍
18會員
77內容數
用強大的基於個案的培訓在你的企業中激發變革性的思考。學習成功的應用,並掌握創作自己的個案的技巧,以培養成長和持續學習的環境。
吳相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8
矽谷師徒再掀波瀾!Salesforce前總裁高調創辦AI新創Sierra,直挑昔日龍頭,這是一場膽識過人的豪賭,還是螳臂擋車?本文深入剖析這場「代理人戰爭」,拆解背後的策略邏輯與學術辯證。
Thumbnail
2025/06/18
矽谷師徒再掀波瀾!Salesforce前總裁高調創辦AI新創Sierra,直挑昔日龍頭,這是一場膽識過人的豪賭,還是螳臂擋車?本文深入剖析這場「代理人戰爭」,拆解背後的策略邏輯與學術辯證。
Thumbnail
2025/06/17
富邦戰績普普,票房為何嚇嚇叫?相機畫質頂尖,為何賣輸手機?是我們不再重視「本質」,還是多數人從沒搞懂過「真正的需求」?一篇來自商學院課堂的深度剖析,帶你看懂體驗經濟時代,顧客真正心甘情願掏錢的祕密。
Thumbnail
2025/06/17
富邦戰績普普,票房為何嚇嚇叫?相機畫質頂尖,為何賣輸手機?是我們不再重視「本質」,還是多數人從沒搞懂過「真正的需求」?一篇來自商學院課堂的深度剖析,帶你看懂體驗經濟時代,顧客真正心甘情願掏錢的祕密。
Thumbnail
2025/06/17
你以為Apple和鴻海只是單純的「發包」與「代工」關係嗎?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這對全球科技巨頭與製造業龍頭,其實打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 「非典型垂直整合」 模式。
Thumbnail
2025/06/17
你以為Apple和鴻海只是單純的「發包」與「代工」關係嗎?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這對全球科技巨頭與製造業龍頭,其實打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 「非典型垂直整合」 模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已經很難再靠「一招半式打天下」!在這不斷加速、變化的時代,曾經的成功策略許多都不再管用。從《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我提取出一些突破階段瓶頸的例子,適用於組織或個人運用於管理與創意的參考方向。(▼ 系統思考圖解,掌握僵化瓶頸的本質原因) ❍ -- 打破僵化,管理也需要進化
Thumbnail
我們已經很難再靠「一招半式打天下」!在這不斷加速、變化的時代,曾經的成功策略許多都不再管用。從《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我提取出一些突破階段瓶頸的例子,適用於組織或個人運用於管理與創意的參考方向。(▼ 系統思考圖解,掌握僵化瓶頸的本質原因) ❍ -- 打破僵化,管理也需要進化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在遇到需要執行的事情,例如規劃任務、決定行程的時候直接動手進行,直接動手不能說錯,但是會容易失去方向,只知道要做這件事,但是如果不知道為何而做,或如何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這就有賴於不停地提問,先把問題列出來,用問題導向的方式完成任務,不論是問自己或問屬下,把所提的問題都能回答出來,才能在一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在遇到需要執行的事情,例如規劃任務、決定行程的時候直接動手進行,直接動手不能說錯,但是會容易失去方向,只知道要做這件事,但是如果不知道為何而做,或如何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這就有賴於不停地提問,先把問題列出來,用問題導向的方式完成任務,不論是問自己或問屬下,把所提的問題都能回答出來,才能在一
Thumbnail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為自己做主的本事。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Thumbnail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為自己做主的本事。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Thumbnail
常聽到「人生要有規劃」,或是「做事要有規劃」,然後再分短期、中期、長期等這些話。說真的,這些道理聽了都明白,但真的要開始執行時,還是挺困惑的,總覺得待辦的事情千頭萬緒,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規劃?
Thumbnail
常聽到「人生要有規劃」,或是「做事要有規劃」,然後再分短期、中期、長期等這些話。說真的,這些道理聽了都明白,但真的要開始執行時,還是挺困惑的,總覺得待辦的事情千頭萬緒,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規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自我省思的四個步驟:客觀紀錄、分析總結、提出解法、結果分享。通過紀錄事情緣由、分析和總結,提出改進方法,並對結果進行分享,以避免再犯類似的問題。詳細分析了心態問題和做事方法方面的缺陷,並提出改進對策。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自我省思的四個步驟:客觀紀錄、分析總結、提出解法、結果分享。通過紀錄事情緣由、分析和總結,提出改進方法,並對結果進行分享,以避免再犯類似的問題。詳細分析了心態問題和做事方法方面的缺陷,並提出改進對策。
Thumbnail
大家好,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一個重要主題:如何增加執行力。 會想分享主題是有些人問過我,覺得我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到底怎麼管理時間,到底怎麼那麼有執行力的,其實我是一個蠻懶的人,但也因為這樣我喜歡研究怎麼更有效完成事情,這樣才能做更多事情或是有時間偷個懶。
Thumbnail
大家好,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一個重要主題:如何增加執行力。 會想分享主題是有些人問過我,覺得我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到底怎麼管理時間,到底怎麼那麼有執行力的,其實我是一個蠻懶的人,但也因為這樣我喜歡研究怎麼更有效完成事情,這樣才能做更多事情或是有時間偷個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如何將計畫付諸實行,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以及作者自己的克服方式。希望在生活中能有所啟發,找到自己的目標與策略,以及打破拖延症,培養行動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如何將計畫付諸實行,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以及作者自己的克服方式。希望在生活中能有所啟發,找到自己的目標與策略,以及打破拖延症,培養行動力。
Thumbnail
好的策略思考,取決於反直覺的智力運用方式。傑出的策略思考者能容忍模糊性、察覺微弱信號、定義核心挑戰,並設計有效對策。本書透過實例解析致勝策略的邏輯,協助讀者獲得能應用在組織建構及個人發展的精微技巧。
Thumbnail
好的策略思考,取決於反直覺的智力運用方式。傑出的策略思考者能容忍模糊性、察覺微弱信號、定義核心挑戰,並設計有效對策。本書透過實例解析致勝策略的邏輯,協助讀者獲得能應用在組織建構及個人發展的精微技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