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夜晚是我最自由的時光。可以追劇、閱讀、寫點東西,甚至只是靜靜地放空。那是一段屬於自己的寧靜時光。
但自從有了孩子,睡眠變成了奢侈品。無數個夜晚,我被嬰兒突如其來的哭聲吵醒,不管是肚子餓了、尿布濕了,還是單純情緒不安,每一聲哭泣都像迎面而來的暴風雨,不斷挑戰著我的耐心與體力。
那種睡眠不足的疲憊感,不是用一句「好累」就能帶過。它像一種慢性毒藥,悄悄侵蝕你的精神,讓你變得容易煩躁、焦慮,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我真的能當個好父母嗎?
從前的我,能自由地安排時間,想出門就出門,想看場電影或臨時旅行也沒人阻攔。但現在,世界彷彿縮小成一個嬰兒的節奏軌道。聚餐取消了,說走就走的旅行成了奢望,我的人生重心,徹底圍繞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
有時候,小孩的哭聲真的會讓人崩潰。尤其是已經盡全力安撫,還是哭個不停,哭到我都想哭了,但最終只能壓下心煩意亂,試著理解: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還不會說話。這世界對他來說太新,每一個哭聲都是他求助的方式。
所幸,現在有網路、有社群、有 AI 可以查找答案。雖然不見得每次都能解決問題,但至少讓你不覺得自己是孤軍奮戰。
在這段過程中,我常常想到網路上討論的「多少錢才能生小孩?」錢確實很重要,能解決很多問題,但我認為真正不可或缺的是——愛與責任感。
我看過一位單親媽媽,一人扶養雙胞胎,甚至曾因被詐騙 200 萬元而想結束生命。但最終,她想到兩個孩子,選擇咬牙撐下去。現在,她的孩子白白胖胖,笑容燦爛。那種堅強與母愛,是任何金錢無法衡量的。
反觀一些經濟條件優渥的家庭,雖然孩子從小資源充足,但若缺乏父母的陪伴與理解,心靈上仍可能感到空虛與匱乏。
所以,到底該「富養」還是「窮養」?
我覺得,這其實是旁觀者的分類。對孩子來說,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錢有多少,而是這個家是否讓他感受到被在乎、被傾聽。
我還記得我小時候,只要有一包大波露巧克力、一瓶麥香奶茶,就可以快樂一整天。那些小確幸,從不需要豪華。
有些人會說,小孩會比較、會羨慕別人家的生活,這當然沒錯。但重點不在「比較」,而在父母怎麼回應。當小孩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像別人那樣去吃高級餐廳?」
有的父母冷冷地說:「那是有錢人家的事,我們沒錢,你別想太多。」
有的父母會說:「寶貝,現在我們暫時還做不到,但爸爸媽媽會努力,我們一定有機會一起去吃那頓飯。」
同樣的情境,卻是完全不同的教育與情感傳遞。父母的回應,其實就是孩子世界觀的起點。
只要我們願意花一點心力,多一點理解,多一點耐心,孩子自然能感受到那份愛——也會因此更理解現實、更懂得體諒。
這,就是育兒帶來的轉變,也是成為父母之後,最深刻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