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針對欣興電子「自台灣直接匯出累積投資金額」及「帳面投資金額」進行完整分析,從總額、分布、風險集中度與潛在投資效率角度切入
撰文|合併財報專家|2025年7月
欣興電子自台灣直接匯出的累積投資金額
總體金額與結構截至2025.Q1,欣興電子透過總公司自台灣匯出的對中國投資金額,合計達新台幣118億元(11,831,994仟元)。這筆金額是實質跨境資本輸出的直接反映,具有極高的決策與風險參與意義。

然而,這僅是帳面投資的一部分。對照目前對中國子公司的總帳面金額約413億元,可推論出相當多的資本形成,是透過當地再投資、資本增資、歷年留存盈餘等方式形成的。
這也代表:帳面上看到的中國資產,不等同於台灣匯出的資金。
資金集中程度極高
在所有有匯出金額記錄的子公司中,有六家為主要匯出對象。但令人注目的是,僅「欣興同泰」一家公司就佔超過五成,累積匯出金額超過新台幣58億元。若加上「蘇州群策」、「聯能科技(深圳)」與「昆山晶懋電子」,前四大子公司即佔總匯出金額的95%以上。
這顯示欣興電子的中國投資策略高度集中於特定地區、特定實體,極有可能也集中於特定產品或製程能力。
從風險控管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典型的單點曝險結構,一旦中國政策、產業法規、當地營運條件產生不利變動,整體資本安全性將受到高度衝擊。
帳面金額與匯出金額的落差
我們也觀察到,部分子公司即使帳面金額龐大,卻並沒有明確匯出台灣的紀錄。例如帳面金額超過 27億元的「昆山群啟」,其台灣匯出金額為零,顯示該投資可能來自境外再投資結構(如香港、開曼轉投資)或是當地資金內部增資形成,這也是許多台商在中國投資的慣用操作路徑。
潛在的策略與風險訊號
這份匯出金額資料,實質揭示了欣興電子在中國投資的「決策足跡」與「資金槓桿」。若有一天出現「全面撤資」或「資產重組」,這些自台灣直接匯出的部分將最容易觸發資本帳面損失,特別是在地產權轉移困難、匯出受限或處分價值大幅折讓的情境下。
從資本控管角度來說,自台灣直接匯出的部分是「最能計算投資成本」的核心,而帳面價值僅是會計結果的其中一種表徵。
欣興電子:413億元曝險於中國,潛在全損?
根據其最新財報揭露2025.Q1,欣興對中國子公司(如昆山、蘇州、黃石等地的製造基地)所列示的期末投資帳面金額,合計達新台幣413億元。

這個數字有多龐大?當我們將它與公司合併總資產對照,便能看出驚人的曝險程度:
- 欣興電子合併總資產:2,348億元
- 對中國帳面投資:413億元
- 占總資產比重高達17.59%
也就是說,欣興電子每100元資產中,有將近18 元帳面上是放在中國大陸。
若未來面臨「全面撤出中國」的最壞情境,例如供應鏈重整、貿易封鎖、匯出管制、產能移轉,這 413億元就可能是完全無法回收、需全數認列減損的最大損失金額上限。
風險集中點:昆山、蘇州子公司高曝險
以個別子公司來看,欣興對中國的投資並非平均分布,而是明顯集中在特定核心生產據點。帳面金額前兩大分別為:
- 蘇州群策科技有限公司:194.2億元
- 昆山鼎鑫有限公司:83.26億元
兩者合計即占整體中國帳面投資金額的67%。這樣的結構意味著:只要蘇州或昆山的政策環境變動、工廠營運出現瓶頸,欣興整體投資價值就會受到劇烈動搖。
帳面金額,是台商撤中風險的財務邊界線
投資帳面金額,不是現金,不是資產市值,也不是未來盈餘的保證;但它卻是企業在中國戰略選擇上的「財務邊界」。
欣興電子的案例揭示出,在總資產中曝險近兩成的中國帳面投資,已構成一個無法忽視的地雷區。
如果你是CFO,現在該問自己的問題是:
「如果明天政策改變,這413億還能剩下多少?」
關於作者:
在Big 4會計師事務所歷練多年,曾參與上市櫃客戶IFRS財報查核,亦在投資銀行部門輔導企業IPO,近年來專注跨國製造業的合併財務報導資訊系統導入專案,是合併報表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