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收集侯文詠先生對於讀者們提出的問題的答覆,包含人生的各個階段,適合所有年齡層的讀者閱讀,不論讀者處在順境或是逆境都能從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智慧錦囊。
侯文詠先生在書中提到:「我們大部分人的生命—儘管經歷的不同,但不同經歷,所呈現出來的困境,從本質上來看,是很接近的」,看完這本書後,我受益良多,希望在螢幕前的你們看完這篇心得後也能有所收穫,歡迎在下方分享你的收穫是什麼吧~收穫:
一、比金錢、名氣、權勢更重要的是「內在價值」
侯文詠先生不僅是一位暢銷書作家,他曾經也是臺大醫院的麻醉師,在他過往的工作環境中比我們接觸到更多人生的離別,其中他詢問了不少臨終的病患:「對你來說,你覺得生命最重要的是什麼?」,對大部分的病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幾乎都是關於「內在價值」,沒有一個病人告訴他,他們希望賺更多的錢,或者是升上更高的官階。
如果我們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是賺取更多的財富、獲得更多的權利,亦或是實現更重要的內在價值或理想,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侯文詠先生的觀點是「如果追求財富、名利出發,你只會離自己的內在價值或招喚越來越遠。」看到這一段話,一開始我不太懂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仔細思考這段話的含意後,我才恍然大悟。
如果你選擇了前者視為「目的」,面對你人生中重大的抉擇則時,你可能會優先考慮:能不能賺更多的錢?能不能買更多的名錶豪車?能不能獲得更多的權勢?假如你將前者視為達成理想和抱負的「手段」,你的考量將會轉變為:得到了這些能不能為我實現我的理想、抱負?
這就是為何如果你將前者是為人生目標也許會迷失自我,因為你錯把手段當成目的。
但「財富、名利、權勢」與「內在價值」並非敵對關係,不是只能擁有其一,另一項就必須捨去。重點是你將前者是為「目的」還是「手段」?如果將前者視為目的,你的生命會變成達成目的的手段,你的生命就不是自己的主人;反過來,如果將後者視為目的,財富、名利、權勢就會變成你達成目的的助力,也就是手段,正如同德國哲學家所說:「把生命當成目的本身,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二、興趣能當飯吃嗎?
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切入,從成功與否的角度來看,不是每一次的嘗試都會成功,但如果不去嘗試就沒有成功的機會。可以先將興趣作為業餘的愛好,把興趣視為目的,現在工作存錢是一種達成目的的手段。當然你可能成功地靠興趣賺錢,也可能失敗,這時,試著從生命的角度思考,如同侯文詠先生所說:「一個一直歡歡喜喜地呼應自己內在招喚的人,他是不可能有任何損失的,不是嗎?」與其執著於不可控制的成敗,不如專注於腳下築夢的過程。
三、如何度過低潮?認知變了,情緒自然也就隨著轉變了
不知道在螢幕前的大家有沒有:「一直堅持,一直失敗」的經驗,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討論,分述如下:
第一個:你對失敗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我們將焦點放在失敗,感受到的可能是負面的情緒,但如果我們將失敗兩個字換掉,改成「收穫」,我們的感受將會截然不同,為什麼兩者可以互換呢?因為我們可以透過分析、反思及檢討把失敗的事情提煉出精華,而這個精華就是收穫。
第二個:我是如何度過類似的難關?社會學中有一個經典的概念:「人類通常會自動走向眼前『阻力最小的道路』」,我回顧過往遇到困難時,我堅持下去的理由之一,其實很簡單,就是放棄後要付出的代價和後果我不想承受,所以我選擇阻力最小的一條路—堅持下去。
四、焦慮是虛幻的
書中寫到,焦慮其實對應著期待,而這些期待都是以「自我」為出發點,事實上,你只需稍稍跳脫出這個自我中心,其實不難發現這些期待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充實。
猶記得當初國中會考時,其實我一點都不緊張,這很奇特,畢竟面對人生中第一個大考,我身邊大部分的同學都是精神緊繃,緊張兮兮的,但當時我的心態很簡單,我想:「生命會帶我到一個適合我的地方」,當然這個前提是你已經盡全力了,正如同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一句話:「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另外,分享本書中一段特別有意思的話:「我的訓練哲學是:『過程』比『結果』重要,因為過程掌握在我們手裡,是我們能力範圍內可以決定的,而結果大部分卻決定在於別人做了什麼。」希望這段話在大家往後感到焦慮時,也許可以試著從這個角度思考。
五、讀課外書有用嗎?
隨著年齡漸長,我看書的心態和目的也逐漸改變,一開始純粹覺得看小說很有趣,既好玩,又可以打發時間。到了後來,我開始在書籍中尋找我人生的方向、解決生命中遇到的疑惑或困境,遇到不好意思開口問的、別人無法為我解惑的、從別人口中找不到滿意答案的時候,我就會查閱相關的書籍,因此我認為閱讀課外書並非毫無益處,而是你可能不夠清楚自己的需求,所以你選擇的書籍中,所學到的東西無法實際應用。
六、讀文學書比較low嗎?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其實不知道也無法確切表明,看文學書對我的生活和前途有什麼幫助和引響。我閱讀的習慣是先有了疑惑,然後到書中找答案,將閱讀視為一種手段,而尋求解答是目的,因此我一直以來對於看文學書對我是否有幫助這個問題很感興趣,而我看完侯文詠先生的觀點後,受到很大的啟發,希望這對你也有所幫助。
侯文詠先生提出了兩個觀點,解釋為什麼讀文學書很重要的理由,分述如下:
第一:從前途這個角度討論,如果在一群人群中,有一個特別容易發揮他的影響力,說服別人,改變別人,大家覺得這個人在「前途這方面」會不會最有機會脫穎而出呢?如果你們覺得前面這題答案應該是「會」,你們覺得應該要用A.「自己覺得有道理」的意見,還是B.「別人覺得有道理」的意見去說服別人呢?
A和B最大的差別在於「能否體會別人的感覺」,而達成這個目的的方法就是「從閱讀文學書開始」。
藉由閱讀文學書,我們可以漸漸地培養「感受到他人內在的情感世界」的能力。
第二:透過閱讀文學書學習「用說故事來自我表達」,因為是故事,所以容易引起共鳴、被記住,因為被記住,所以留下來了。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侯文詠先生也特別鼓勵讀者們學習作者說故事的方法,並且從述說自己的故事開始,試著把自己的情感、觀點透過故事傳達給別人。
金句分享:
1.讓我們停下來的力量,不是困難,而是我們對困難的想像。
2.從某個角度來說,電影為我打開了視野、豐富了思考,強化了我的敘事能力,如果不是這樣的經驗,我顯然不可能擁有一個成為作家的基礎和條件。
3.不要看終點,那只是幻象。專注於腳底下的路,那是你現在唯一能擁有的真實。抓住這個事實,一步一步踩,你一定可以踩到終點的。
4.故事是把觀點或想法傳達給別人,最強而有力的橋樑。
5.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都是來學習的。很多時候,那些讓我們感到難過、挫折的,正是那些我們沒有學會怎麼面對的事。正因為沒有學會,生命才能用不同的面貌,給我們同樣的功課。正因為沒有學好、沒學會,煩惱、痛苦才有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們生命中重複。
6.不管堅持、或是放棄,只要生命繼續走下去,事後你總會發現,比成功或失敗更重要的,或許是那種對自己人生心安理得,沒有遺憾的感覺。
7.從結果—計畫—每日—此時此刻的練習,那些無法掌握的事情,變成了能夠掌握的事情。而我們的注意力,也從到底會不會成功這些虛無飄渺的質疑,變成很實質的,此時此刻的投入和訓練。
8.你越去思考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你就越是無法專注在此時此刻的訓練。反過來,你越是專注在你能控制的事情上面,你對事情的結果就越有幫助。
9.那些在現實上無法窺探的許多內在世界的風景,乘著文學的羽翼,我其實早就曾經一次又一次地抵達過了。
10.開始一件事,或一段重要關係時,我有個習慣,我會寫下為什麼會開始這件事的三個最重要的初衷。等過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對這件事或關係有所懷疑時,再回頭看看這三個初衷。萬一還剩下兩個的話,通常我自己不排斥再撐一下,如果只剩下一個或一個都不剩,挽回的機率就很少了。
11.當生命遭遇困境,或重大選擇時,經驗固然很好,但比經驗更重要的是回到問題的本質,從那個本質的角度來思考、選擇。愛一個人的時候,去思索愛的本質是什麼?當我們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感到困擾時,思考這個工作的本質是什麼?對自己的決定不安心時,思索這個決定的本質是什麼……只有回到這個本質的思考,我們在取捨間,才有更重要的標準。有了這樣的標準,我們在面對自己的決定時,才能有真正的安定與開闊。
後記:
私底下,我很熱愛看課外讀物,不論是偵探小說、散文、自我成長、名人傳記或是財經相關的書籍,上述排列的順序依照我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書籍的類別變化。小時候,我的母親有意培養我看書的習慣,從我識字起,她總是不辭辛勞地為我從圖書館借書,一個人提著裝滿書籍的帆布袋,從圖書館走到停車場,等走到車位時,手臂都被提袋勒紅了,或許正是因為我母親用心的培養,閱讀對我而言,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記得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那時的我特別喜歡陳郁如寫得一套奇幻小說—《修煉》,我吃飯看、下課看、等家長接送時也看,只要我有空,眼睛基本都黏在書上,媽媽怕我近視度數變高,阻止我看,我就偷偷躲去廁所看,或許因為廁所燈光不足的緣故,那時我的近視度飆升到了500度🤣,現在回想起來那段可以將全部心思都放在課外讀物的日子,真的特別懷念呢😍☺️。
上述部分內容來自《請問侯文詠》
202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