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發現金是否應成為緩解通膨、支持弱勢民眾的直接工具?這場公民與制度的對撼,正透過近期賴清德總統與卓榮泰院長的政壇表態與行政作為,濃縮成一場憲政危機:當行政機關不願配合立法院的決議,更不循覆議或釋憲程序,而以媒體話語為政體定調——這就是現代版「朕不給,你不能搶」。以下從制度程序、財政數據與民意接地氣的交錯角度出發,深入剖析這場普發現金爭議中的核心課題與潛在危機。
一、民調數據:支持率高達七成,基層呼聲未被忽視1. 支持度穩定增長,壓力不容小覷國民黨智庫於今年2月的民調指出,高達66.3%的民眾贊成普發每人1萬元,屬於顯著多數支持隨後的Yahoo!網路民調亦顯示至少59.3%「非常贊成」及12.3%「還算贊成」,合計71.6%支持率分析進一步顯示:30–39歲支持高達91%,40–49歲仍有77.2%支持從數據來看,不僅是三成年輕族群,甚至中年階層也普遍認同此政策,是任意忽略或抵銷均困難的民意能量。
2. 預算配置與政策選擇:替代方案是否有效?反對者/政府方面主張普發將需「舉債1,014億元」,並指出當前年月餘資分析後,僅剩4,436億元可用,而立法院通過特別條例匡列5,450億元,需額外舉債。在「撥補台電1,000億元」、「特別預算用途」、「歸集地方政府與特種基金預留」等議題中,政府強調財政安排不足,顯示政策取捨並非只是硬數字,而涉及優先順序與債務成本的判断。然而社會上質疑聲浪同步出現,包括:反指「去年超徵5千多億元」,而政府用不到現金發給人民反而用於台電補貼等學者、在野黨指出這是「還稅於民」合理作法,但行政卻將「民主需求」歸類為財政恐慌;地方基層強烈批評政府語句不當:「拿去買冰箱或遙控飛機」,打臉背後的真實壓力與話語體感因此,即便政府強調財務限制,但民意及施壓力量仍持續不斷壯大。
二、行政院的處理方式:跳過憲政程序,選擇話語宣示
1. 未依程序提覆議或釋憲,改以媒體公開話語控制
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第57條,行政院若依職權不同意立法院決議,應提出覆議。若認為決議違憲,亦可聲請大法官釋憲。但卓榮泰院長與賴總統卻選擇在媒體與公開場合,宣布「不支持、不執行」普發1萬元政策,以政治語言取代合憲程序。
這樣的處理方式,違反了制度程序的設計理念,使行政機關接受民意與國會監督的機會被剝奪,而人民的選票採取間接革命性抵制。更造成政府「今天不敢執行明天也不會提覆議」,陷入行政抗法、制度脫軌的國家政治困境。
2. 話語背後的霸氣結構:權力濫用的溢出效應
賴清德曾於獅子會指出:「買菜花了一萬元就沒了」、「資源要放在更有效率方向」,卓榮泰也在臉書上形容:「拿去買冰箱、遙控飛機」。一句一句聽來滑稽,但背後是行政高層對「民意核心焦慮」的失能。當一筆小額稅收回饋被當成「冰箱支出」,不僅折射出政府與人民生活的距離,更變形成「說了算」的權力格局。
若權力基準是以「我不認可即可不執行」,制度設計也會被侵蝕,人民只能在選票投下瞬間被動接受結果,而不是隨時受國會依法制衡。
三、制度爭議:誰才是「超背離程序」的真正違憲者?
1. 預算法律效力 VS 行政抗命
立法院三讀通過之《特別預算條例》與目的,即已具立法效力,而行政部門有「預算法第62條」之義務按預算執行。若行政院認為該決議違法且應被撤銷,正當制度應是覆議或提釋憲,而非逕以高層表態而拒不執行。
若將權力穩固視為優先目標,那麼「法治會被效率吞噬」,立法院將喪失角色,政策規劃將變成行政同步播報而非依法通過。
2. 財政說法與學者意見何去何從?
政府聲稱熱錢將落入非生產方向,並將舉債恐懼建立週期。但在學界反駁下,政府自身過去四年超徵逾1兆8707億元,其中2,804億元已撥進地方政府和特種基金,另有8,932億元被用於還債;扣除這些是否合法用完的預算項,依然剩餘約4,436億元可運用,而在特別預算已偵定5,450億元的框架下,的確需多舉債1,014億元
學者指出,若依憲政邏輯,超徵資金屬於公共財源,原本未列入借款範疇,理應透過法定機制還稅於民;換句話說,行政角度只看「金額短絀」,卻忽略了從「囤積→還稅」的財政解放可能,並非公平成本。
四、制度失衡危機:行政若永遠只當「說話的巨人」
行政院長若只透過媒體表態而不具約束力,制度會隨之瓦解。下列機制將遭受衝擊:
制度環節正常運作者當前危機預算執行行政依預算法 → 按立法院決議執行若不執行即破壞預算法覆議機制行政若有異議 → 向立法院提出覆議不提覆議而「自訂方式」宣布釋憲可能行政或立委可聲請大法官解釋無動 作讓爭議進入憲政程序國會監督反對黨/朝野制衡行政「話語發動、功能滑落」民意回應國會審查+公開論述行政宣示+排斥民意訴求
這使得制度面向「話語對決」取代「合法爭取」,恰恰是制度崩解以前兆。
五、民主信任下降的社會敗筆
1. 政府與人民話失聯
政壇話語的輕薄化,如「冰箱說」、「買菜就用掉」,未能回應民眾高通膨下真實痛苦。如此語句仍在政高層間繼續流轉,不僅傷害調性,也造成本質上「行政領袖看不見民生危機」的印象,造成民間大批不滿宣洩與社群媒體治網論戰。
2. 政黨支持的拉鋸與代表性將面臨挑戰
雖然民進黨仍在政黨支持度上占優(36.5%),但藍白合作、政黨整合,以及柯文哲帶領民眾黨的三合戰略,讓國會布局形成嚴重分裂;總統與行政在國會少數派地位影響了政策推動效率與信任感。
而據2025年3月台灣民意基金會調查:賴政府施政滿意度為45%,不滿39%;而對於2025年度中央預算案,53%民眾認為「不適當」,僅28%認為適當。
若前300天施政民調首度下降至 40–50分,行政處櫥形式與國會對立將被社會視為治理低下的關鍵。
結語:制度須回歸程序,政策須回應民意
普發1萬元金不是一時計劃,而是政府與人民之間重要契約的一環:行政是否傾聽民意?國會是否具備制衡力?費用是否被公公平分配?制度是否具備程序正義?當話語勝於程序,制度失衡便成為現實。
為了回復憲政平衡與民意連結,建議如下做法:
- 儘速提出覆議 —— 行政院應依憲法與預算法對立法院決議提出覆議,由國會重審決定。
- 若認為違憲則提釋憲 —— 行政或委員應向大法官聲請解釋,回到制度合法性審核。
- 財政數據公開透明 —— 將歲計餘絀、超徵處理過程公開,並解析還債與專戶用途,還政體以資訊透明。
- 政策語言回歸基層語感 —— 元首與行政應以基層生活語氣回應通膨傷痛,而非冷冰冰論政,才能減少社會隔閡。
- 落實三權分立尊重制度,而非輕視 —— 上任於少數政府時期,仍應尊重國會、多數進程與憲政程序,讓制度成為「共守共治」的基礎,而非單方面的話語霸權。
最後,再一次提醒:今天是普發金的意義,明天可能是任何國會通過的政策。若行政習慣以「朕不給,你不能搶」的政治心態拒絕執行,那麼制度將面臨真正侵蝕,民主與法治也將步向灰色地帶。期待行政院、立法院、大法官能用制度回合取代公眾話語對抗,讓人民的選票與決議不再因權力遊戲而失去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