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下載了 Obsidian 卻放著不用,
不是因為它不好用,而是因為「腦袋不願轉換」──
筆記,不再只是收集,而是構築思考的空間。要進入這個空間,你得先放下這三種思維包袱。
▋成見一:筆記就是整理資訊,寫整齊才算完成
這是學生時代留下的殘影:重點要畫線,字要寫好,格式要統一。
但在 Obsidian,越早寫、越醜越好──因為它不是在乎排版,而是思考。
筆記的目的,不是好看,而是讓你看到「下一個問題在哪」。
先亂寫、先亂連、先記下模糊的想法,
那才是創造而非複製的開始。
▋成見二:筆記應該有主題,不要太發散
錯。Obsidian 最強的地方,就是發散中出現關聯。
你今天記一段對日文語法的感想,
下週記一句對數學論證的懷疑,
某一天,你會發現這兩張卡片竟然有「思維結構」上的共通點。
這就是 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的魅力──
思考不是分類,而是交叉繁殖。
▋成見三:筆記寫下就夠了,以後有需要再看
這是最大陷阱:把筆記當倉庫,而不是對話者。
在 Obsidian,筆記之間的連結才是重點──
你連過一次、想過一次,就多了一層熟悉;
你越常回頭看自己寫的東西,
越能建立出屬於你的「思考地圖」,
從資訊變洞見,從知識變智慧。
—
放下對筆記的懷舊幻想,
你才會發現:
Obsidian 不是筆記軟體,
它是一個讓你與過去的自己、未來的可能性持續對話的場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