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喝酒,也從未踏進過餐酒館。
下班後的我,習慣直奔家裡或健身房,日子單純得像一條直線。
昨晚,這條線被輕輕彎了一下。
寫作課的老師在課後提醒我:「這次真的該來參加聚會。」
理由很簡單——我幾乎把自己鎖在健身房裡,交友圈和出入場所都過於固定。
於是,晚上十點,我帶著忐忑的心情,推開了彰化殯儀館旁那間保羅餐酒館的門。
比起興奮,我更多的是緊張。
直到看到幾張課後群組裡的熟面孔,那種陌生感才被卸下。
找到位置坐下後,我沒有急著插話,而是先觀察大家的對話節奏與話題。
這是一種像熱身一樣的社交方式——先聽,先看,再找到進入的時機。
餐酒館裡沒有菸味,這讓我鬆了口氣。
坐在我四周的,是來自各行各業的人。
話題從日常生活延伸到價值觀,討論過程裡,沒有人急著說服誰,也沒有人因為意見不同而起爭執。
更多時候,是這樣的態度:
「雖然我不認同,或是不完全認同你的觀點,但我尊重並接受。」
這句話沒有被明確說出口,但在整個氛圍裡,被默默地實踐著。
我在凌晨十二點半先行離開,隔天聽說他們聊到早上四點。
雖然時間短暫,但我帶走的,是一種久違的感覺——出社會後,這樣理性且互相尊重的交流場合,實在稀有。
也許,突破舒適圈,不是為了要改變什麼,而是讓自己看見更多可能。昨晚的那扇門,不只是通往餐酒館的入口,也是我生活裡一個新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