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son Chung
一、導言
「核電」— 它低碳、穩定、成本相對便宜,對高耗電的半導體與 AI 產業似乎是理所當然的選擇。我對核能沒有太多概念,甚至原本是個核能支持者,但經過長時間觀察,我的立場發生了轉變,不是因為我突然認為核電毫無價值,而是因為過去的台灣社會經驗告訴我:在公共議題上,我們總是先做決定,後來出了事,就把一切推給政府,永遠活在後悔與抱怨之中。這種心態,我稱之為「決策後失憶症」。
二、決策後失憶症的運作模式與案例
1. 選擇時的短視心理
台灣社會在面對重大公共議題時,討論往往被簡化成「眼前的好處」與「遙遠的風險」之間的二選一。人們傾向先看見與自身利益直接相關的那一面:電價不漲、產業不受限、經濟立即受益。至於可能的代價,則被視為不太可能發生或與自己無關。
2. 後果出現時的切割反應
一旦後果發生,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切割責任:「我只是投票支持,是政府執行失敗」。這種切割保護了「當初的自己沒有錯」的心理安全感,但實際上否認了自己參與了這個決策的事實,也阻斷了自我反思的可能性。
3. 我所想到的具體案例解析
(1)都市更新與捷運延宕
在選舉或公聽會上,民眾積極要求政府加速捷運建設或推動都市更新,因為這代表房價可能上升、交通更方便。然而,房價一旦被推高,直接受害的往往是青年與首次購屋族,他們被排擠在市場之外,無力承擔新的購屋成本。等到工程遇到拆遷糾紛、鄰避抗爭、經費超支或設計變更,輿論又迅速轉向批評市府無能,彷彿房價的後果與自己毫無關聯。
(2)觀光過熱與生活品質惡化
某些城鎮或離島居民在經濟不景氣時,呼籲政府大力推廣觀光,帶動餐飲、住宿與交通收益。初期的確帶來人潮與商機,但隨之而來的是交通擁塞、垃圾暴增、物價上升與環境破壞。這時候,許多原本拍手叫好的居民,反而站出來批評政府缺乏規劃、放任觀光破壞生活品質,卻鮮少承認自己也是推動觀光的一份子。
(3)防疫政策搖擺與責任轉移
在疫情初期,輿論一面倒要求政府採取高強度封鎖與邊境管制,越嚴越好。然而,當經濟活動受阻、失業率上升、企業倒閉時,輿論風向迅速反轉,批評政府防疫過頭、害經濟崩盤。多數人不願承認,當初自己正是高聲要求封鎖的一員。
(4)基礎建設與地方反對
當民眾認為某項基礎建設(如變電所、垃圾焚化爐、污水處理廠)對城市發展有好處時,往往在規劃初期全力支持。但一旦發現設施將落在自己社區附近,立場立即逆轉,要求「另覓他處」。在這種情況下,民眾不會去思考政府部門是否具備相對應的執行力,只會單純要求「馬上改善」。出一張嘴很容易,但問題是,誰去做?技術官員在面對龐大反對聲浪與繁雜程序時,難道能在領納稅錢的同時,就瞬間具備克服所有阻力、完成所有工程的能力嗎?這種對行政能力的想像,本身就帶有不切實際的成分。
三、核電公投與同樣的陷阱
1. 雙方立場的表面理據
支持方強調核電的低碳、基載與經濟價值,認為它能抑制電價上漲並穩定產業發展;反對方則重視地震風險、機組老化與廢料處置的長期成本。這些理由都有事實基礎。
2. 共同的盲區
雙方都傾向選擇性地看待現實。支持方過於樂觀於「技術會解決一切」,忽略了長期維護成本與社會風險;反對方低估了短期內能源轉型的難度,容易將未成熟的替代方案視為隨時可行。
3. 後果與責任的錯位
如果公投通過,重啟核電所需的安全審查、耐震補強、燃料採購與人員訓練可能需要數年,過程中出現延宕或追加預算的機率極高。一旦發生問題,社會輿論很可能再度切割:「當初是政府亂搞」,而不是承認這是全民共同的選擇。
這與蔡英文政府時期,支持發展綠能產業,帶動另一波產業興起。對啊,廠商賺錢,民眾拿到補助,但風災過後,看著散落一地的光電板與廢棄物清運,把你尚未回收的資金吃了,所以你反悔了,把情緒轉嫁到抱怨電價上漲。
這就是多數人短視近利的本性,這是不爭的事實。
四、為什麼反核?
反核,不是單純否定核電的技術價值,而是基於對人性的懷疑。核電需要一個長期自律、具備承擔意識的社會,才能在數十年內安全維運並妥善管理廢料。然而,台灣在其他公共議題上的集體表現,讓我不相信我們能長期維護這樣的承諾。當一個社會慣於把風險留給未來、把責任推給他人時,即使再好的技術,也可能在制度與文化的消磨下失效。
五、結語
我相信核電公投的結果,也許將再一次驗證台灣人在公共決策中的典型劇本:「先做決定、再怪政府」。真正的課題,不是單純的支持或反對,而是我們是否願意在投票時,正視利益與風險並存的現實,並準備好為這份選擇承擔長期責任。
如果這一點不改變,無論是核電、觀光、捷運還是防疫,我們都將一次又一次重演「決策後失憶症」的循環,並繼續活在熟悉的後悔與抱怨之中。「公投」不過是政客拿來製造輿論對立的方式,就跟你當兵時會抱怨裝備太爛,國防部為什麼不願意汰換,等你退伍了,一句「關我屁事」當成結尾,都是一個道理。
華人社會從來就是短視近利的融合族群,何況是台灣,這個「國不國、家不家」的土地,也難怪近代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民國擁有114年的歷史,我們都在讀歷史,但也讀不懂歷史。」
《延伸思考:技術官員的期待與現實落差》
在公共討論裡,民眾面對任何重大政策或工程問題時,往往會以一句「政府應該立即改善」作為結論。這句話看似合理,實際上卻隱含了對技術官員不切實際的期待:彷彿只要領了納稅人的薪水,就應該立刻具備跨領域的知識、無限的資源與即刻排除所有障礙的能力。
然而,技術官員的工作環境往往是多重限制交織的結果:法律程序繁瑣、預算必須層層核准、不同單位之間存在權責分割,甚至面對來自地方的強烈反彈與政治壓力。這些限制不會因民眾的急迫感而自動消失,也不會因「你應該會」就瞬間被克服。
當社會將所有責任簡化為「你們是專業,就應該立即做到」,卻忽略了背後需要協調、整合與談判的過程,就很容易讓公共決策陷入「要求過高—執行受阻—輿論反噬」的循環。長此以往,不僅士氣受挫,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也可能選擇離開公部門,讓行政效能進一步下降。
如果我們真心希望政策落實、工程順利,就必須先承認這些結構性的現實,並在要求成果的同時,給予必要的時間、資源與制度支持。否則,任何政策—包括核電重啟—都將在不切實際的期待與無止盡的責難中,走向同樣的結局。
參考資料
- 經濟部能源局,《我國長期電力供需平衡報告》,2024。
- 核能安全委員會,《核三廠 SSHAC Level 3 地震危害分析摘要》,2023。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Nuclear Power Reactors in the World, 2024 Edition.
-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World Nuclear Performance Report 2024.
- 台灣電力公司,《歷年全系統與核能發電成本統計資料》,2024。
-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捷運工程進度與經費報告》,2023。
- 交通部觀光署,《台灣觀光統計年報》,2023。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OVID-19 防疫措施與政策調整回顧報告》,2022。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廢棄物處理設施鄰避效應與溝通策略研究》,2021。
- 聯合報,〈淡水捷運延宕 8 年通車 居民怨政府失能〉,2023-09-18。
- 自由時報,〈小琉球觀光人數暴增 垃圾量一年暴增三成〉,2023-07-12。
- 中央社,〈COVID-19封城措施與經濟衝擊回顧〉,2022-10-05。
- 公視新聞,〈苗栗焚化爐興建遭地方抗爭卡關〉,202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