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高分片】史上最令人不安的電影《見證》(Come And See, 1985)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故事簡介

《見證》(Come and See, 1985)中譯為《自己去看》,是一部由埃利姆.克里莫夫(Elem Klimov)執導的蘇聯反戰電影。


電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背景,講述在被德國佔領的白俄羅境內所發生的暴行。以男孩弗廖拉(Flyora)為視角,故事始於對抵抗運動充滿熱情的佛洛里亞在挖到步槍後被游擊隊徵召,並很快地被捲入恐怖的戰爭之中。在與少女格拉莎(Glasha)短暫結伴後,弗廖拉回到家鄉卻發現母親與村民已遭屠殺,接著又在納粹的暴行中險些被活活燒死。一路上親眼目睹戰爭的殘酷與荒謬的經歷使他逐步喪失純真。他逐漸蒼老、滿是創傷的臉龐看著希特勒的照並瘋狂開槍,不只象徵著一個少年在肉體與心靈上的成長與改變,也展現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毀。



這部電影好在哪?我認為......

這是一部極為慎重的電影。

有別於一般的戰爭片,這部片子沒有過度的激情喧嘩或宛如「槍戰遊戲」的過度展示,甚至可以說它帶有點去高潮化的敘事方式。無論是男主角加入游擊隊、發現家人遭屠殺、險些與村民一同被納粹活活燒死,抑或最後被槍口抵住腦袋的瞬間與片尾的收束,所有事件的展開都顯得平靜而壓抑,宛如在大地上竭力嘶喊卻無人回應的「靜」。

這種「靜」更接近心理層面的沉默,是在生死之間欲言又止的沈默,而非單純的聲音缺席(雖然就戰爭片而言,本片的槍聲次數確實不及一般多)。 仔細聽會發現導演在聲音設計上的精巧。當中我認為最為巧妙之處是片中反覆出現的「鳥鳴」。鳥可以是自然的、和平的,也可以是激進的、狂躁的。例如弗廖拉與格拉莎在森林相遇時,格拉莎首先聽見鳥鳴並抬起頭望向天空,此時,看見的不是真實的鳥兒,而是一架盤旋的「鐵鳥」飛機(再次出現了鳥叫聲)。鳥的叫聲彷彿能引發觀眾的不安,因為我們都知道鳥類的敏銳與敏感,而我們卻無法確知即將面臨何種威脅。這類先行於畫面卻不斷重複的音效,都在巧巧幫助電影加深觀影時的「恐懼感」。之後悄悄出現在主角們腳邊的白鸛也與鐵鳥形成對比。


長鏡頭進一步放大了這種壓抑氛圍。在長鏡頭持續的凝視下,觀眾更能靜下心來去感受村民的心理狀態、感受白俄羅斯荒原的蒼茫,以及感受走在氤氳霧氣中前行時危機四伏的緊迫感。長鏡頭此時不再只是單純用來形容慢長的時間過程,它進一步轉化成為了「身體在戰爭中長時間暴露」的意象。在這種技巧的使用下,不僅增加了觀者的臨場感與「寫實性」,在帶入「某個視角」的情感體驗下,更傳遞了戰爭中「長時間暴露」的恐懼與無助。

場面調度、聲音設計與男主角弗廖拉的演技(瀕臨崩潰邊緣、神經質的大哭與大笑,誰能想像當年出演時他才14歲)共同奠定了影片的基調。尤其最後那個與片頭相呼應的特寫鏡頭——弗廖拉睜大眼睛,臉上滿是脫皮與皺紋蒼老的臉。這些元素都在相輔相承下傳遞了戰爭無情的摧殘,也為影片帶來難以抹去的恐怖印象


片中有幾處我很喜歡的橋段。

首先,是「照相」的設計。弗廖拉先是在游擊隊中與大家拍下大合照,隨後又被納粹份子舉槍以戲弄的方式逼迫拍照。我們可以看到在照相這個行為上意義的轉變,一開始是為了紀念彼此的勇氣,而納粹卻使它成為一種殘暴遊戲裡的羞辱性極高的工具。在攝影術發明時,人們認為相機會掘取一個人的靈魂。我認為這兩次照相行為,也像「掘取內在的靈魂」一樣,因為每張照片都記錄並反映了當時的處境,而這些照片定格了弗廖拉在戰爭下不同時期的處境與心靈,呈現出人們逐漸改變的精神面貌。同時「照相機」、「照片」、「相框」又與電影當中時常出現的特寫鏡頭以及人物凝視觀眾的「畫面」、「攝影機」、「景框」相互呼應。尤其是片尾交叉剪輯出現的被裱框的「希特勒照片」、希特勒生前影像以及弗廖沙舉槍面對鏡頭的特寫畫面。弗廖拉從照相機裡「團體照的一員」到攝影機裡「個人的特寫」,這種置換也使觀眾彷彿從歷史的旁觀者過度到事件的「見證者」


其次,有些人或許覺得對希特勒照片開槍的設計過於矯情、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甚至忽視了蘇聯自身的暴行。 但我認為這一場景恰是全片最富有情緒張力的地方,隨著黑白片段的交錯剪輯,希特勒的臉龐逐漸沉入水中,而弗廖拉的倒影覆蓋其上。水面上的臉從希特勒變為弗廖拉,弗廖拉看似擊敗了希特勒,實際上這個行為倒影同時象徵著自我價值的衝突與混淆。從最初對游擊隊的憧憬,到後來夢想破滅、暴力失控,並逐漸陷「以暴制暴」的道德困境與矛盾中,最終留下的是對戰爭、暴力、死亡與犧牲的質問。



就整體電影藝術而言,我認為不足以為本片貼上過於政治化的標籤,因為電影所呈現出的、更多的是戰爭的無情與殘酷,尤其是基於過去曾經被燒毀的那628個村落。大多數的戰爭片展現的是如何打仗、如何戰鬥、如何成為英雄,但導演避頌揚的傳統範式告訴大家戰爭的模樣。

如果說戰爭電影常淪為一種消費,那麼這部作品則顯得格外謹慎。它小心翼翼地描繪戰爭創傷,並實踐了導演所言:「緬懷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人,是我們的職責。」



後記🫣:

hello大家,想和你們分享一些相關的延伸跟趣事。

  • 這部片在製作期本來叫作「殺死希特勒」(哈哈真是個非常直白的片名呢xD)。
  • 本片改編自1971年的小說“Khatyn”和1977年的倖存者證詞集“ I Am from the Fiery Village”,共同編劇 Ales Adamovich 說:「全世界都不知到Khatyn(哈丁,白俄羅斯的村莊),只知道Katyn(卡廷大屠殺)。華依達(Andrzej Wajda)在2007年有一部關於「卡廷慘案」的電影《愛在波蘭戰火時》(Katyn, 2007)(沒錯又是一個「愛在」系列......),如果是對戰爭、歷史或本片有興趣的人也可以找來看看呦!
  • 導演Elem Klimov的伴侶 拉莉薩・舍皮琴科(Larisa Shepitk),同時也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女性導演!把Shepitk 同樣有關戰爭的《上升》(The Ascent, 1977)推薦給大家,這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雖然為黑白片但在場面調度與攝影所疊加出的視覺美感,不輸給耳熟能詳的大導演 塔可夫斯基《伊凡的少年時代》(Ivan’s Childhood, 1962)
  • 最後,YouTub搜尋: Mosfilm,可以看到包含本片在內,各種經過修復的超高畫質俄羅斯/蘇聯的戲劇或電影,這是Mosfilm Cinema Concern的官方頻道。可惜目前尚未有中文字幕,只要是稍能看得懂英文或想看一看蘇聯老電影的夥伴們都非常推薦你們來這裡搜尋影片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inemoon girl 讀影俱樂部
1會員
3內容數
讀書、看電影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看畢《1212:首爾之春》,再回想幾年前的《逆權司機》、《1987:逆權公民》,以及近期的《破墓》,不禁感嘆韓國的近代歷史/政治/主旋律電影真的越拍越得心應手!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看畢《1212:首爾之春》,再回想幾年前的《逆權司機》、《1987:逆權公民》,以及近期的《破墓》,不禁感嘆韓國的近代歷史/政治/主旋律電影真的越拍越得心應手! (下有劇透)
Thumbnail
記錄我的電影時刻 愛看電影的我,曾經給自己定一個計劃,我要用文字記錄看過後的心得,除了讓感受留下足跡,也訓練自己邏輯整理和長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在連續2年的時間裡,看完電影快速的咀嚼與反思,紀錄的很直覺,文字沒有優美很敘事,有些只寫下批註「一部大爛片」😂,其中一年是寫在本本上,也貼上票根,另一
Thumbnail
記錄我的電影時刻 愛看電影的我,曾經給自己定一個計劃,我要用文字記錄看過後的心得,除了讓感受留下足跡,也訓練自己邏輯整理和長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在連續2年的時間裡,看完電影快速的咀嚼與反思,紀錄的很直覺,文字沒有優美很敘事,有些只寫下批註「一部大爛片」😂,其中一年是寫在本本上,也貼上票根,另一
Thumbnail
今天想來聊一部經典的黑幫電影,不對,應該說是警匪電影,我想從視覺感官的面向切入,來介紹這部電影傑出的視覺美學。
Thumbnail
今天想來聊一部經典的黑幫電影,不對,應該說是警匪電影,我想從視覺感官的面向切入,來介紹這部電影傑出的視覺美學。
Thumbnail
當世界動亂,更要珍惜愛的可能。《落葉》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電影,自然脫穎而出。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完整文章。
Thumbnail
當世界動亂,更要珍惜愛的可能。《落葉》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電影,自然脫穎而出。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完整文章。
Thumbnail
一台相機竟拍下了窗外人物的醜態,電影開場就以一張張相片幻燈片,道出英國杜倫郡礦區小鎮的「排外」心理,他們對這群剛抵達的敘利亞難民表示不歡迎。當主角提傑向難民女孩雅拉釋出善意,他提議把自己叔叔的相機賣掉,就有錢去修雅拉摔壞的鏡頭,自此雅拉便開始收到各方拍照的邀請,先是從理髮廳裡的婦女拍起,再到大街上路
Thumbnail
一台相機竟拍下了窗外人物的醜態,電影開場就以一張張相片幻燈片,道出英國杜倫郡礦區小鎮的「排外」心理,他們對這群剛抵達的敘利亞難民表示不歡迎。當主角提傑向難民女孩雅拉釋出善意,他提議把自己叔叔的相機賣掉,就有錢去修雅拉摔壞的鏡頭,自此雅拉便開始收到各方拍照的邀請,先是從理髮廳裡的婦女拍起,再到大街上路
Thumbnail
「實驗電影」到底有多可怕?名稱、分類作為一種指稱、系統化的標記,卻反倒模糊了事物的真面目;因為被某種刻板印象所惑,以致於我們在第一時間就與實驗電影產生了距離,而缺乏去觀賞/參與/探究它們的意願。更別提這兩個頗具詩意的片名帶來雪上加霜的效果。
Thumbnail
「實驗電影」到底有多可怕?名稱、分類作為一種指稱、系統化的標記,卻反倒模糊了事物的真面目;因為被某種刻板印象所惑,以致於我們在第一時間就與實驗電影產生了距離,而缺乏去觀賞/參與/探究它們的意願。更別提這兩個頗具詩意的片名帶來雪上加霜的效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