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 or Doing?》了解兩種自我成長的路徑,找回想要的那個你
是因為「想要成為誰」而去做,還是藉由「去做點什麼」才逐漸成為那個想成為的樣子?
有時候,我們把「做很多事」當成存在的證明;
努力、奔跑、忙碌,好像停下來就會失去價值。
可是在某些時刻,你會不會也感覺到,
即使清單一項項打勾,心裡仍有種空洞?
那是因為「做」並不等於「成為」。
Doing 是我們每天在外的奔波,
Being 則是內在的安定與選擇。
有些人,選擇先從內在開始調整,
當心靈能量提升到某個層次,
行為自然會展現那個狀態的樣貌。
這是一條由 Being → Doing 的路:你先「是」,於是自然而然地「做」。
但也有些人,環境和資源並不允許馬上活出那個高頻版本的自己;
這時候,「先做再成為」反而成了一種過渡策略。
先形於外模擬那個理想自己的行為,讓習慣與思維跟隨而上,
久而久之,外在的行動會催化內在的轉變。
這並不是虛偽,
而是一種心理學上稱作 Fake it till you become it 的過程。
當你嘗試模擬那個「理想中的自己」的行為模式,
神經系統和思維習慣會逐漸被重塑,
久而久之,外在的行動會引領內在的蛻變。
這是一條 Doing → Being 的路:你先「做」,於是慢慢學會「是」。
內在轉化 → 外在行動:屬於靈性導向,有資源與覺察的人能先行內觀,再自然展現。
外在模擬 → 內在轉化:對於現實受限者,是一條實際可行的起點。
兩條路徑看似不同,其實並不衝突;
關鍵不在於走哪一條,
而是你是否知道自己正在走哪條路,
並願意持續朝整合前進。
因為無論是由「Being」帶出「Doing」,
還是由「Doing」引領回「Being」,
最終,它們都會在某個時刻交會,
帶你走向那個更真實、更完整的自己。
下一次,當你忙得喘不過氣時,
不妨輕聲問自己:「此刻的我,是因為想要成為誰而做,
還是因為怕不是誰而勉強去做?」
真正的轉變,不是因為完成了多少事情,
而是因為我們願意先看見自己是誰,
再從那個位置出發,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