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L,是這幾年講到半導體僅次於台積電經常出現的名字。尤其在疫情之後,因為全球晶片缺貨,ASML的設備扮演關鍵的角色。也是美國政府用來限制中國在先進製程上開發的關鍵設備。
曾經,美國前總統拜登,在台積電亞利桑那廠動土的時候,還問了周遭的隨行人員:『ASML是做什麼的?』可以見得,半導體在尚未進入『地緣政治』的影響前,大家對於ASML是比較陌生的。然而,隨著台積電佔有全球接近九成的半導體製造,ASML的機台跟產能,就會左右未來台積電的生產速度跟產能。
所以,時至今日,ASML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ASML是怎樣從默默無名的一家小公司,發展成全球獨霸的企業,怎麼甩開美國跟日本的設備商,成為全球第一的呢?
我想從幾個時間點來分享:
1.草創初期:ASML原本是由來自荷蘭飛利浦的工程師,所研發出來的曝光機。當初,飛利浦在荷蘭屬於『家大業大』的企業,工程能力遙遙領先許多國家,工廠內部的機台,大部分都是由飛利浦的工程師自己設計製造。
所以,對於飛利浦研發出來的曝光機,原本並不打算賣給別人,只想要留在自己的工廠製造。
然而,當時飛利浦的工程單位副總—Troost,認為如果可以獨立出來甚至賣給外部客戶,將會有獲利的機會,可以幫助當時在消費性電子被日本大廠打得節節敗退的飛利浦,找到一條新的賽道。
透過荷蘭政府的介紹,飛利浦找上了ASM International (現在也是半導體設備商)的老闆,合資成立了ASM Lithography,後來也更名為ASML。
2.挑戰開始:然而,ASML成立後,遇到的挑戰才剛剛開始,美國的GCA是美國政府扶持的曝光設備商,而日本的Nikon 跟Canon正處於日本消費性電子主導世界的1980-90年代,ASML要如何從這些對手搶下新的客戶,困難重重。
當時,日本的客戶大部分都用Nikon 跟Canon的曝光機,黏著度極高,ASML根本不是對手。為了加快產品推出的速度,ASML採取跟日系曝光設備不同的思維,以波音製造飛機的角度出發,專注在工業設計,把關鍵的零件外包,尋找市場上最厲害的零件廠商配合,加速推出新機台的時間,作出可以長期耐用的機台。
3.找到商機:當時,許多美國的晶片公司如:AMD,Intel都是使用美國GCA的曝光機,然而,美國曝光機的設計雖然先進,但是穩定度不高,常常造成曝光結果異常,不僅影響到生產效率,更會造成產品良率下降,影響到出貨速度。
而ASML抓到GCA的問題,大舉進攻美國客戶,反而打開了市場。然而,關鍵零件廠商如:德國蔡司的鏡頭,當下對於跟ASML的合作還是充滿疑慮。荷蘭政府的支持跟飛利浦在背後做資金後盾,讓ASML跟這些國際零件大廠在談判的時候,獲得不少助力,也才一步一步把供應鏈建立起來,只能說早期的半導體,也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
後續,ASML一路甩開Nikon 跟Canon,又是另外一段精彩的故事。
讓我之後再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