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由AI生成
近期美國對航運巿場投下震撼彈,正式拒絕國際海事組織(IMO)所提出的「淨零框架」方案,川普政府更警告,將對支持該計畫的國家採取報復措施。
IMO的淨零框架是該組織會員國的共同決議,該方案主要目的在削減全球國際航運業溫室氣體排放。
美國佬你自己不遵守便罷,還不讓其它人玩,究竟是什麼心態呢!
IMO即將於2027實施的淨零框架促長了各大航商的節能航舶建造計劃,以及將加速老舊耗能航舶的淘汰。此規章亦被航運界視為約制運能的重大措施,而美國政府退出IMO組織,公然作梗「淨零框架」也為整個航運巿場投下震撼彈。
當然,不令人意外的是川普公開批評太陽能是騙局、溫排及諸項新能源均被其視之如敝屣。我們不想去理解他老人家的心裡狀態,我們從航運產能過剩、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及長榮自身的財務結構及競爭力等等,來思考我們對長榮(2603)的投資計劃。
運力過剩的預測
巿場預測2025年全球貨櫃艙位過剩約 18%,此一數據在未來數年內逐年增加,到2028年預估運力過剩將高達27%。
但是2025年全球航商還能獲利喔! 大家別忘了,遠東到歐州航線仍需遶行好望角呢。這部份加時運送所佔用的艙位粗估消耗了該航段9%~12%的運能,對運價的維持仍產生一定程度的力量。
我們如果再考量貨櫃新船交運訂單及老舊商船的拆船速度,那麼運力的過剩將出現更悲觀的局面。
巿場調查在未來五年內仍是新貨櫃輪的交船高峰期,這些都是在高運價時期下的訂單以及為了淘汱老舊耗能船舶所預訂的運能。
目前全球在役的貨櫃量約3200萬TEU(二十呎標準貨櫃,也就是我們平日在路上看到貨櫃車裝載的小貨櫃,全貨櫃則為40呎櫃。)而目前已下單待交運的則約950萬個TEU艙位,佔了現有貨櫃量達30%。這些訂單預計在未來的四至五年內交迄。
再者由COVID-19迄今由於運力需求大增,供應鏈混亂,據悉鮮少有商船遭到拆解報廢。或許這是不太正確的查詢,2025上半年僅僅拆解了八艘貨櫃商船。。。
對運力過剩的小結: 巿場是悲觀的,至少到2029年前都將呈現大量新船運能加入巿場的局面。
如此展望,也難怪長榮(2603)每股淨值230元,但股價卻落入僅185元的苦楚。
長榮的財務預測
在我們自行對長榮作財務預測前,我們先來參考一下巿場較一般性的公開訊息
Simply Wall St 的財務預測(Simply Wall St是一款AI投資分析工具,我們稱之為不用負責任的參考數據)。該分析顯示長榮預估營收將每年下滑約 11.4%;每年淨利下滑約 43.4%;每股盈餘每年下降約 52.6%
這個模型看起來是唱衰我們的長榮,預估其2025年獲利約30元,2026年15元,直至2030年長榮將開始陷入虧損。
殊不知如若航運運價發生血流成河的情況,說不定明年長榮就由盈轉虧了。所以對投資工具的分析只能參考其邏輯,不能以之作為投資預判。
投資ETF就可避開各股的影響了
筆者認為似是而非呀!
當前台股ETF持有長榮為成份股的前五大,概為
- 00919持有約15.6萬張_持股比例約7.15%
- 00940持有約4萬張_持股比重約6.15%
- 00918持有約2.7萬張_持股比重約6.18%
- 0056持有約7400張_持股比重約2.84%
- 0050持有約1.5萬張_持股比重約0.42%
這些持股佔比看來甚為妥當,並沒有過度集中在長榮的情況。然而不論朋友們買ETF作了成份股的分散,又或者自己買入一系列個股作投資組合的分散,其邏輯均相同。
我們的公司有十位員工各自努力在賺錢,其中一位虧損了,他自然也拖累全體的收益。
我們對長榮未來的獲利預測及投資評估
這是一件充滿不確定性且複合因子甚多的事情,長榮2025.Q2帳上2250億台幣的現金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持有長榮的長期成本亦是考量取捨的重要依據。
我們將以長榮的財務結構、同業競爭的條件以及運價周期來作長榮未來數年的獲利預估及投資決策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