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梅根的文章:梅根meganslashie 的文章@https://vocus.cc/post/68ba4689fd89780001f0b52d 確實很有感,尤其在職場上那種我在發光,也要別人看到的情況。
我知道這個題目,在不同國家/地區的情況隨了是經濟因素,更大程度也包括文化因素。
聽說日本和韓國是一份工做很久的。他們職場文化根深柢固,職級前後輩的文化行之有效,只要能待一段時間,就幾乎鐵定由下把位向上流到上把位。就算每年工薪加得不多,但回報是公司也有很健全的保員工周全的制度。對很多只想安安份份的人而言無疑是吸引的。
香港不乏這類想法,更多是想進入政府做公務員,安安穩穩的。但左先生不是這類人,比起平穩我更喜歡冒險,憑實力去得到機會和更大的回報。
我記得我在行業待了3年左右,即使是經歷着金融海嘯,我仍然能以加薪50趴的方式轉職。
香港職場轉工是很普遍,每個星期有離職的人派些小禮物或請吃甜點是非常常見,高峰期甚至可能一星期吃2-3次小蛋糕也是試過的事。我也常常收到領英的邀請或是獵頭公司打來的電話。
有些時候,有些獵頭公司還是會喜歡打來在我的履歷上雞蛋裡挑骨頭,比如說我沒有哪種大型軟體的經驗、沒有某些大公司的經歷之類。
也有一些打來就說我家沒法出這個價,你這是天價。
年輕時我的確也曾為這些說話覺得不開心,覺得自己是否「不值得」,是否「次級品」。甚至會掉進反駁的旋渦裡。
但事實是這個世界的確沒有人能經歷所有的經歷。像你去一次大阪萬博,能去德國館就不足夠時間去法國館了。你大學時讀了醫科,可能就無法讀到法律系一樣。
更重要是世界上也沒有人說怎樣的職場路線才是正確的。
這麼多年後,我明白了有某些工作經驗只是大家比較盲目信奉的傳統想法,雖然是盲目信奉,但我知道在某些HR而言還是比較容易看到你履歷,卻不是唯一的路線。
我更明白了這些人是沒有看懂我的優勢在哪兒,所以他們才在挑骨頭。我也不會再浪費時間去反駁他們。因為他們既不會承認自己看錯,也不會明白我的優勢(因為他們只看到他們覺得的劣勢)。
曾經有一個很相熟的獵頭也說過:「作為一個稱職的獵頭是要看到求職者的優勢去配對,而乾看缺點是沒用的。我不是做判官。」
既然都不是潛在僱主,我也沒道理花自己時間去教育他們。
反過來,如果看得懂我光芒的,反而不是在和我談降一點薪酬要求,而是多半在強調能否早點轉職過來。因為他們看到的,是早一點的投資,早一點得到業績上的回報。
早兩星期那個獵頭打來說我是在開「天價」的時候,其實我已經在和一家開出600萬年薪在談到差不多的條件(事實上我7月也得到四大的聘書只是因為其他原因我放棄了這個機會)。
我會覺得自己的光芒,並不是自信心膨漲得來的。首先的確要自己是有發出光芒的能力,然後也不是要去吸引不懂去欣賞你的光的人的眼睛,而是要去令懂得看的人看到你。
這想法,也能投放到愛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