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語・河豚宴〉語譯
常州的御史蔣用庵,有一次和四個朋友到徐兆潢家飲酒。徐兆潢擅長料理,特別會烹調河豚,於是準備河豚宴請六位朋友。大家雖然貪戀河豚的美味,大快朵頤,但心中還是擔心有毒。
忽然,其中一位張姓客人突然倒地,口吐白沫,不能說話。眾人以為他中毒,急忙灌下糞清(古代的一種解毒法,用糞水治療中毒)。張姓客人還是不醒,其他人嚇壞了,乾脆各自先喝一杯糞清,想「預防中毒」。過了一會兒,張姓客人甦醒,眾人告訴他剛才的事。他卻說:「我原本就有羊癲瘋,偶爾會發作,並不是中毒。」大家這才知道自己白白喝了糞清,只能又吐又笑,場面極其滑稽。
荒謬故事,嚴肅回應
我原以為學生會喜歡這種「鬧笑話」的故事。沒想到他卻搖頭說:「老師,我覺得太荒謬了,不是我的愛。我比較喜歡孟子,因為——道理就是道理,不可毀壞。」
這一刻,我才驚覺:學生追求的不是笑點,而是清楚、堅固、不可動搖的道理。
從笑話,到孟子
於是我們翻到《孟子‧離婁》: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然後人毀之;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孟子提醒我們:一個人或一個國家之所以敗亡,多半不是外力先破壞,而是自己先出錯,自己先輕賤了自己。
學生立刻接上:「所以〈河豚宴〉裡的人,就是自己嚇自己,結果自取其辱吧?」
我笑了點頭:「是啊!一個人為了逃避自己的恐懼,能做出多荒謬的事又能說出多麼殘忍的話!?」。原來他已經在心裡把故事和道理串起來了。
學生的覺醒:不再當差不多先生
課後,他主動和我分享:「我決定做我自己,不要當差不多先生了!如果有想法,就該說出來,就算引發爭執、承擔後果,也比閃躲強。」
我心裡很感動對他說:「我真的很感動你這麼真誠的勇敢承擔!」。原來他真正喜歡孟子,不是因為語氣嚴肅,而是因為那股「真實活著」的力量。
誠實,還是魯莽?
但「說出真話」也常伴隨另一個疑問:誠實和魯莽,要怎麼區分?
我們在課堂上歸納:
誠實:帶著尊重,把真心想法清楚表達,即使對方不認同,也能承擔後果。
魯莽:出於情緒,逞一時之快,沒想後果,也不顧對方能否承受。
檢驗的方法:
我的目標是讓對方理解,還是只是想贏?
我的動機(初心)有沒有攻擊?
如果話說出口,我能不能負責?
符合三點,就是「誠實」;否則,很可能只是「魯莽」。
小結
從〈河豚宴〉的荒謬鬧劇,到孟子的嚴肅箴言,再到學生自發的體悟——
我們一起走過了一段從「笑話」到「真理」的旅程。
最後,我想把學生的話送給大家:
「道理就是道理,不可毀壞。」
當你選擇誠實說出心裡的想法,並且願意承擔,那就不是魯莽,而是對自己的忠誠。
你呢?你曾因為害怕衝突而選擇沉默嗎?如果再來一次,你會誠實說出心聲,還是繼續當「差不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