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課,我和孩子一起讀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結果孩子一看完,直呼:「老師!他實在是太窮了!真的太窮了!窮得……他只能這樣精神勝利吧!?」
我笑了,也理解他的直覺反應。
對孩子來說,很難想像為什麼一個人穿破衣服、吃粗茶淡飯,卻能說自己「晏如也」;
為什麼「不求甚解」竟然是一種智慧,而不是敷衍了事?
但我知道,這不是因為他們無法理解,
而是因為他們,正處在「想要更多」的生命階段。
對物質的渴望、對社群的期待、對成就的追逐,是青春裡再自然不過的事。
他們無法想像陶淵明所處的時代——一個經歷戰亂、英雄崛起又瓦解的時代。
在那樣一個不知道還能信誰、追誰的混沌時代,
陶淵明選擇退守自我,回應時代的,是一種安靜卻堅定的靈魂姿態。
而那份姿態,正是這一課真正想讓孩子們感受的。
所以我這樣對他們說:
「『不求甚解』不是不要答案,
而是不要把人生鎖死在一個答案。
保留彈性與開放的心,讓不同的觀點來過你的心,
你才會知道——有些問題不一定需要立刻解決,
而是要等你走過人生的某個彎,才會自己懂。」
我也告訴他們:
「你不需要變成五柳先生。
我不會要你每天吃一瓢飯、穿破衣、寫詩取樂。
但我希望你願意為自己找一件事,
是那種:即使沒有人鼓掌、沒有分數、沒有排行榜,
你還是會想做下去的事。」
因為那件事,就是你能發揮得最好的呈現。
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你自己。
我們一起討論到五柳先生寫下「簞瓢屢空」,
我問他們:「他有抱怨過嗎?有說自己很可憐嗎?」
孩子想了想,說:「欸,好像沒有耶……」
是啊,他沒有。他只是如實地說出自己的生活,然後寫道「晏如也」。
不是因為他天生清高,而是因為他知道,什麼對他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我說:
「他可能不那麼在乎吃什麼、穿什麼,
可是在書、文章、詩裡,他的生命是富足的。
就像有的人覺得吃好吃的比看書重要,
有的人非得買一雙好鞋才覺得完整——那些選擇沒有對錯,
重點是,你有沒有找到那件會讓你欣然忘食的事?」
那個讓你「會意便欣然忘食」的,
也許是一張畫、一段文字、一首歌,
也許是一個靜靜陪你安靜下來的角落,
或者,一次真誠幫助別人的心意。
你不需要照著陶淵明的方式過日子,
但你可以學習他的心,去尋找自己生命的價值所在。
後記|給自己的提醒
老實說,這一課下來,我的心其實是有點矛盾的。
我一邊講著陶淵明的精神富足,
一邊看著孩子們還在青春的世界裡,
為一雙鞋、一場比賽、一個成績焦慮著——我不禁問自己:
「我是不是太早說這些了?
他們,真的懂嗎?」
畢竟,當一個人還沒經歷過「太滿」與「太空」之間的落差時,
要他相信「內在的滿足勝過外在的擁有」,
可能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投射。
但我後來想,也許這份矛盾,正是教學真正的開始——
我們不是要孩子立刻變得通透,
而是讓他們在日後走到人生的某個彎處時,
突然想起:曾經有一位老師說過——
「你不需要照著誰的方式活,
但你可以找到一件會讓你快樂很久的事。」
如果這句話,能在未來某一天成為他們內心的回聲,
那麼,今天這堂課,就不是白上的了。
「欣藝的國文教室」,不只是教國文、教作文、教古文理解,
而是想陪每一個人——在這條被比較與成績追著跑的青春路上,
找到一點「屬於自己」的語言,一點能長久快樂的力量。
如果你還沒找到,不要急;
如果你還不懂,也沒關係。
我只想讓你知道:
你的人生不必照著誰的方式活,
但你要願意陪自己,
慢慢找到那件能讓你快樂很久的事。
✍️ —爰居 / 欣藝老師
📘 國文教學 × 靈性寫作 × 學習與心靈的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