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讓學生隨自己的心意挑一篇古文,我們就從那篇開始學起。
這位心思細膩又純淨的孩子,真的很有趣。他先是愣了一下,接著隨手翻開——
就這麼選中了:《圬者王承福傳》(唐.韓愈)主角:王承福,一位泥水匠
主旨:表彰一位卑微勞動者的正直與氣節,諷刺世人只重地位、不重德行。
我們一起讀、一起討論,他聽得很專心。
最後,他抬起頭,對我說了一句:
「應該把握、謹守自己的心靈,留下好的,改掉不好的。」(他說這就是去蕪存菁)
我聽了很感動——這不就是他從這篇古文中,真誠思考出的價值嗎?
我想送給孩子,回饋三個提醒:
一、接納自己的不足
我們不需要因為不完美而感到羞愧,
反而能因真實而更自由。
每個人都有缺點與未完成的修煉,
學習的不是否定它,而是認識它、與它共處。
就像《莊子》裡的罩門與「福禍相倚」——
那些我們以為的「不足」,也許正是我們的光。
二、宏觀來看,沒有絕對的對錯與好壞
放大視角,不是每件事都能簡化成「對或錯」。
而是要看它「在當時的脈絡裡是什麼」。
延遲批判,增強觀察與思索的能力,
這是從二元走向理解力的修練。
王承福雖貧賤,卻不改其志,
精神上是高貴的,這就是翻轉視角的力量。
三、只有放對位置與角度,『是』才會不同
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還沒被放在適合你的地方。
別用別人的尺衡量自己,
每個人都是一塊拼圖,
當你被放對了位置,就能完整整幅圖。
學習的意義,不是變得「一模一樣」,而是發現自己要在哪裡綻放。
這堂課,孩子學到了古文裡的堅持與尊嚴,
我也再次看見教育的意義——不在於灌輸,而是一起尋找心靈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