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崇德灣之後,我繼續往南。
靠著太平洋,穿過整個花蓮市區——居然一秒都沒停。
原本想在水璉找個早餐店。畢竟從早上四點多出門到現在,只喝了水,什麼都沒吃。卻沒想到,當我開著車,心情如同天氣一樣一路晴朗地循著地圖繞進去時,發現唯一一條在地圖上標註有店鋪的街道,安靜得像清晨的夢——一間店都沒開。於是,只好繼續一路往前。車子爬升,直到抵達芭崎瞭望臺。
公路在這裡轉了一個彎,把海線整片攤開給你看!

陽光照得刺眼,卻把太平洋照成一片閃爍。(攝於2025/6/28)
海岬的弧線,像有人拿著發光的鉛筆在天空上劃出一道亮痕。太陽把太平洋照得波光凜凜,亮得刺目,讓人幾乎睜不開眼。
這裡是東部海岸公路上的最高瞭望點。站在欄杆邊緣,就像坐在舞台的前排座位,整片藍色毫不保留地推到你眼前。
瞭望台的涼亭旁邊,聚集了一群像是騎單車上來的遊客。看著他們,只能說:respect!
熱氣逼得人想縮回車裡吹冷氣,可又捨不得離開。光線太強,卻讓人覺得,這片海正為我專場演出。
其實我最早認識「芭崎」,是在大一的中文通識課。分組報告有人介紹牛山呼庭——山與海的交界點,而「芭崎」正是從北往南去牛山時,一定會經過的地點。
大學的時候,我和男朋友、同學都去過牛山。還記得有一次颱風過後,小路坍了,只能坐商家的車接送。奇怪的是,那時我常經過芭崎,卻從來沒想過要停。
第一次真正走進芭崎,是在2012年。
當時,我已大學畢業,在新竹念研究所,論文題目和蘇花改有關,於是常常往返新竹與花蓮。那年,我在志學街附近短住兩個多星期,美其名曰「做研究」。研究內容早忘光了,現在能想起來的,只有那一片湛藍。

這是在2012年9月的時候,騎著機車經過時用相機拍下的芭崎瞭望台!
就在那兩個多星期的某一天,我從花蓮騎車到台東,待了一兩天再騎回來。第一次拉長距離上路,第一次在芭崎停下。那時候的我,還沒出社會。以為青春會一直這樣——炙熱、耀眼,或者明亮。
翻看電腦,相機裡全是湛藍的照片:後照鏡裡的太平洋、宜灣的小教堂,每一個轉角都不想放過。從那一次之後,我就更常往花東跑了。
例如 2019 年,那一年我的工作超忙。但年底兩個月,我還是硬生生跑了三趟台東。雖然說,人在台東,卻不是抱著電腦趕稿,就是在咖啡館改簡歷。有人問我:「妳到底在逃什麼?」我笑著說:「逃不掉的,就交給海吧。」

2012年,美麗的寧靜的太平洋
其後,每一次經過這條路,我都會忍不住再停下來,看這個海岬的轉彎處幾眼。
就像2018年底,我和聯合報的同事一起到花蓮。我特地繞了一大圈:從市區走台九,接玉長公路經石梯坪,再一路往北。只是為了帶他們看看這個美麗的海灣。

2012年,我正好也留下了芭崎隧道的倩影
對我來說,芭崎不是景點,它更像一個老朋友。芭崎最美的時候,往往伴隨著烈日,曬得眼睛都張不開。但我卻總覺得,站在這裡的每一次,都是把自己重新拼回來。
寫著寫著,才發現自己好多記憶都錯亂了。
大學時代的回憶又多又美,但散得像拼圖少了幾片。那時候沒有智慧型手機,拍照全靠相機。很多細節就這樣掉進時間縫隙,現在再想起來,都像被打上低解析度的馬賽克一樣。

隨著道路奔向大海好嗎?
無名小站不見了,Yahoo 部落格也不見了,備份過的 MSN 對話也塵封著。這些東西,如果不特別翻出來,似乎就等於不存在。
昨天臨時和在台東的朋友約了中午12點半見面。低頭一看,已經9點多了。雖然捨不得,該把車頭繼續往南,和陽光一起往南邊前進。
旅行就是這樣,既是前進,也是回望。

海一直都在那裡

和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