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貼好痠痛貼布後,比較有辦法好好打字。
以下是這三天支援光復救災的觀察,以及提供給後續投入志工的小提醒,希望多少能幫上忙:
[1] 結伴同行更省力
在抵達光復火車站前,未必要結伴。
但前往住家、學校、機構等地方,建議結伴,或是確保去協助的地點有多人在協助中。
這三天觀察下來,即便是青壯年,10-15 個人要用 5-7 小時才有辦法清完一個客廳的範圍。
我在前天,有機會進度超前,純粹因為 20 多位從台東來的萬事屋夥伴,非常熟練重物搬運與清掃邏輯,因此能在 6 小時內清完餐廳、廚房、曬衣間、車庫(掌聲鼓勵)。
如果事前沒有報名任何單位、團體的志工,抵達光復火車站後,站外也有中央前進協調所的志工救災地點分配站、慈濟志工、部分單位的派車可以直接去報到,現場分派。
結伴能讓清掃的推進更順暢,也有機會換手休息,以及有人注意到彼此的身體狀況,互相提醒。
[2] 居民的資訊未必流通
由於三天協助的是不同戶,觀察到部分居民不清楚有哪些資源可用,有的甚至自己埋頭清理。
也因為很多住戶是老人家,或是獨自居住,可能只用電話,即便有手機也可能是老人機(不是觸控式,而是按按鈕那種),無法上網,鄰居間也未必有辦法即時注意到,因此消息流通侷限。甚至因為年邁,難以自行移動到特定地點。
如果在支援現場有發現類似情況,可以提醒/協助住戶去大馬路上(通常設置在公共設施周圍)、車站前的志工團體登記/提出人力或物資需求。
[3] 有多少力,做多少事
如果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或是鍛鍊身體,體力流失真的很快。
請避免一開始就狂鏟狂挖,後面則累到只能大休息。
按照現場的嚴重程度,並不是一兩週可以清掃整理完的,在需要長期重建的情況下,投入的體力與節奏也請根據個人的能耐、可投入時間來搭配。
也建議自行攜帶 3 瓶以上的礦泉水 + 乾糧(當作午餐),因為大部分的居民已經自顧不暇,前去協助的志工們會需要照顧好自己,而非抵達後,各種詢問哪裡有水有食物。
此外,每隔一段時間要補充水分或電解質, 2-3 小時務必休息一下(我個人因為大量冒汗,即便喝水超過 2000 cc,也幾乎都沒有上廁所)。
午餐可能因為累、氣味重、移動困難,未必會前往團體的指定地點用餐,也還是得塞些乾糧 + 含鹽的糖果,避免血糖過低,造成自己成為被救援的對象。
如果待超過 2 天以上,建議自行準備痠痛貼布,緊急處理。(如果有人想贊助、發放支持志工,我認為痠痛貼布也是個重要的消耗品)
[4] 關於警報
由於昨天在現場,有遇上中午的誤傳警報,當時一陣混亂。
如果後續投入現場,真正的警報聲會是「短音鳴 5 秒、停 5 秒,循環九次」,只要聽到這種節奏的警報,請不要猶豫,直接往身邊最高處(至少三層樓以上的高度)移動。
如果身邊有人搞不清楚狀況、呆住、猶豫,也請捕捉對方,抓了一起走。
當下也因為人多,通訊使用量塞爆,可以留意周圍是否有人有需求(像昨天就有人在找小孩),即時傳遞自己獲得的最新消息給彼此。
最後最後,
由於災區現場人非常多,什麼人都有,可能遇到無私奉獻的人,或是擺拍作秀者,也可能遇到一直表達感謝的住民,或是情緒不穩者。
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協助當地,即便過程中有些曲折或傻眼,就把它當作過程的一部分,專注在我們能實際去做的那些。
我認為,如果我有類似遭遇時,會希望如何被對待,那我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人。
去同理,而非同情或濫情,也讓心意能落地成最務實的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