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本主義到雲端封建:AI時代帶來的新階級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在收聽瓦基的一集podcast介紹《雲端封建時代》這本書後,覺得這樣的觀念與現象十分有趣,分享其中的一個觀點:我們常以為自己仍然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但隨著科技平台的壟斷與人工智慧的興起,一種新型態的社會結構正在成形:「雲端封建時代」。

在這個時代裡,階級的劃分不再只是有無資本,而是誰能掌握演算法、數據與平台規則。這次會從資本社會的邏輯,走到雲端封建,再延伸到 AI 智慧封建的新興階級,並思考我們的未來出路。

從資本主義到雲端封建

  1. 傳統資本主義邏輯:
    • 投資—生產—販售—獲利。
    • 工人與資本家能透過勞資談判,交換勞動與報酬。
  1. 雲端封建的特徵:
    • 平台不是靠生產實體產品賺錢,而是靠「租金」與「壟斷」。
    • 雲端資本家:Google、Apple、Meta、Amazon 等,擁有演算法與平台,收割價值。
    • 附庸資本家:被平台綁架的傳統企業,如依賴 UberEats 的餐廳。
    • 雲端佃農:一般使用者與創作者,免費提供內容與數據,卻沒有相應報酬。
  1. 影響:
    • 我們不再是有意識的工人,而是不自覺的「數位農奴」。
    • 平台的規則宰制了經濟命脈,形成數位版「地主—佃農」關係。

AI 智慧封建:新興階級的浮現

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雲端封建正進一步演化成「AI 智慧封建」。新的階級版圖逐漸成形:


  1. AI 封建領主
  • 擁有 AI 模型與大數據的企業(如 OpenAI、Google DeepMind)。
  • 能影響生產模式、勞動型態與知識的定義權。
  1. AI 農民
  • 使用 AI 創作或生產的個體,實際上是在幫 AI 模型持續進化,卻容易陷入低價競爭與內容氾濫。
  1. 數據資產階級
  • 有第一手真實世界資料的傳統產業(醫療、製造、零售),若能將數據轉化為資產,就可能在 AI 時代掌握新優勢。

傳統產業的出路

那麼,傳統產業如何避免淪為 AI 農民或平台附庸?有幾條可能的階級流動路徑:

  1. 自建客戶連結:掌握顧客資料與關係,不再完全依賴平台流量。
  2. AI 增能而非取代:將 AI 當作員工,提升效率,但價值主體仍是人類專業與信任。
  3. 數據即資本:整理並利用自身的第一手數據,甚至與 AI 開發方合作,轉換成新價值。
  4. 跨界混合:把傳統 know-how 與 AI 結合,創造難以被單純演算法取代的產品與服務。

未來的選擇:從佃農到自由民

我們可以想像一張新的階級流動圖:

  • 佃農:依附於平台或 AI,缺乏自主。
  • 自由民:建立直連顧客的通路與品牌,減少依賴。
  • 小領主:自建平台、形成社群,或在特定領域建立資料優勢。
  • 平台領主:掌握演算法與數據規則,設計新的遊戲框架。

結語

資本主義的終點,可能不是社會主義,而是「雲端封建」與「AI 封建」。我們不再只是工人或消費者,而是演算法田野中的農民。理解這一點,才能選擇是否要繼續在數位莊園裡耕作,還是嘗試突破,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莊園」。

在 AI 崛起的今天,真正的力量或許不是完全拒絕平台,而是學會如何在平台邊界之外,為自己創造新的自由空間。

podcasts連結: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E4%B8%8B%E4%B8%80%E6%9C%AC%E8%AE%80%E4%BB%80%E9%BA%BC/id1532820533?i=1000714251266

書本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0170?sloc=mai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喜鵲的資料星圖
1會員
53內容數
🧪 醫事檢驗師出身的我,在日常中用喜鵲的眼睛觀察世界。 喜歡拆解複雜概念,也熱愛在不同領域中搭橋鋪路, 讓知識不再高冷,而是成為日常裡可親可用的素材。 主題包含: ☁️ 雲象觀察與氣象趣味 🩺 醫學與中醫的身心知識 🧠 心理成長與人際對話 🔬 日常裡的科學邏輯與反直覺發現
喜鵲的資料星圖的其他內容
2025/09/28
先恭祝影響力超廣的孔老夫子生日快樂~ 教師節總讓我想起那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耐心引導的老師們。最近我聯想到一個有趣的比喻:在生物世界裡,酵素其實也像老師一樣,默默催化生命與反應的進行。他們在每一次反應裡付出專業與耐心,幫助分子走上正確的道路,然後再將眼前的下一批學生接續帶領。
Thumbnail
2025/09/28
先恭祝影響力超廣的孔老夫子生日快樂~ 教師節總讓我想起那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耐心引導的老師們。最近我聯想到一個有趣的比喻:在生物世界裡,酵素其實也像老師一樣,默默催化生命與反應的進行。他們在每一次反應裡付出專業與耐心,幫助分子走上正確的道路,然後再將眼前的下一批學生接續帶領。
Thumbnail
2025/09/27
抽血報告TAT的荊棘之路,包含檢體處理流程、品管與複檢需求、資訊系統協作、跨部門合作產出、環境與人力的現實面等,不是拿到血放進機器就會像微波爐一樣叮一聲出爐的,經過關關手續才能取得,才能打敗TAT大魔王
Thumbnail
2025/09/27
抽血報告TAT的荊棘之路,包含檢體處理流程、品管與複檢需求、資訊系統協作、跨部門合作產出、環境與人力的現實面等,不是拿到血放進機器就會像微波爐一樣叮一聲出爐的,經過關關手續才能取得,才能打敗TAT大魔王
Thumbnail
2025/09/27
血液檢查在抽血流程完成後還需要經過一系列小旅行(檢驗前中後流程)才會有報告進行判讀,需要固定時間(30分鐘至14天),文章舉例急診與慢性病回診的抽血報告差異,並提醒回診於建議時間先行抽血
Thumbnail
2025/09/27
血液檢查在抽血流程完成後還需要經過一系列小旅行(檢驗前中後流程)才會有報告進行判讀,需要固定時間(30分鐘至14天),文章舉例急診與慢性病回診的抽血報告差異,並提醒回診於建議時間先行抽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瞭解社會的慣習與不同的生長環境對個人發展的影響,並且如何運用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身體、語言溝通、心理七種資本逆轉階層。
Thumbnail
瞭解社會的慣習與不同的生長環境對個人發展的影響,並且如何運用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身體、語言溝通、心理七種資本逆轉階層。
Thumbnail
今天來和你分享這本我剛讀完的「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當大家一股腦地想投入AI的領域當中時,這本書的作者程世嘉帶著我們用更高的視角和思維來思考,在AI時代下最重要的底層思考邏輯,找出那些最有價值的核心觀念,幫助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當中站穩腳步,釐清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今天來和你分享這本我剛讀完的「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當大家一股腦地想投入AI的領域當中時,這本書的作者程世嘉帶著我們用更高的視角和思維來思考,在AI時代下最重要的底層思考邏輯,找出那些最有價值的核心觀念,幫助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當中站穩腳步,釐清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極右翼或將崛起,對我們又有什麼影響?
Thumbnail
極右翼或將崛起,對我們又有什麼影響?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資本主意主導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它促使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人民擁有自己的財富,可以透過工作來獲取相對應的報酬,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而產生了貧富差距,在資本主意的運作下逐漸拉大了差距。 如今差距已經擴大到了20%人擁有其他80%人的資源,80%人由於資源匱乏,即使透過努力工作也無法改變生活,心中累
Thumbnail
資本主意主導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它促使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人民擁有自己的財富,可以透過工作來獲取相對應的報酬,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而產生了貧富差距,在資本主意的運作下逐漸拉大了差距。 如今差距已經擴大到了20%人擁有其他80%人的資源,80%人由於資源匱乏,即使透過努力工作也無法改變生活,心中累
Thumbnail
高科技的迷湯「一切都是為你好」 今天,要跟各位來談談行動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深層政府如何利用各種「高科技」來迷惑人民,讓他們自願放棄難能可貴的自由人權。
Thumbnail
高科技的迷湯「一切都是為你好」 今天,要跟各位來談談行動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深層政府如何利用各種「高科技」來迷惑人民,讓他們自願放棄難能可貴的自由人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