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秋,千古絕唱,無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開篇以疑問起筆,打破傳統中秋詞對月色的單純描寫 —— 蘇軾手持酒杯直問蒼天「何時才能見到團團圓圓的明月?」,既帶有對自然變幻的哲思,又暗含對人生「無常」的感慨。「把酒問天」的舉動,豪放灑脫,瞬間奠定全詞曠達的基調,不同於晚唐五代以來詞作的纖巧婉約。
承接上句的「問」,思路由人間躍向天上:猜想天宮中的樓閣今夜是何年歲?此句看似寫幻景,實則暗含對京師的牽掛 ——「天上宮闕」可喻指朝廷,蘇軾雖遠離京師,仍不時關心朝堂動向,「今夕是何年」也隱含對時局變遷的憂思。
接下來三句是上闋的核心,寫出蘇軾「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乘風歸去」是想擺脫人間的煩惱(如仕途羈絆、離別之苦),回到清淨的「天上」;但「又恐」一轉,點出「瓊樓玉宇」雖華美,卻極其寒冷,難以容身 —— 這既是對天宮的想象,更是對現實的映射:京師雖是仕途「高處」,卻因黨爭激烈(「寒」)而讓人卻步,最終放棄「出世」之念。
結語,放下與釋懷:蘇軾月下起舞,與自己的影子相互嬉戲,頓悟「人間縱有苦惱,卻也有真實的溫暖與生趣」,比起清冷的天上,不如留在人間面對現實。此句將思路從幻景拉回現實,體現出蘇軾「與現實和解」的曠達心態。
下闋:由月及人,昇華對人生的通透思考
以擬人手法問月:月亮本應無情,不該對人有怨恨,為何總是在人們分離時顯得格外圓滿?此句看似「怨月」,實則是「借月抒情」—— 將自己的離別之苦,投射到月亮上,看似質問,實則是無奈的嘆息,情感真摯而不矯揉。
下三句是全詞的「哲理核心」:蘇軾由「月的阴晴圓缺」,聯想到「人的悲歡離合」,頓悟「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人生境遇,『不完美』都是自古以來的常態,難以求得絕對圓滿」。這一感悟跳出了個人的悲傷,將視角昇華到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體察,體現出蘇軾「以理化情」的智慧。
結句從「缺憾」中生出美好祝願:既然「圓滿」難求,便捨棄「強求團聚」的執念,轉而祝願「親人平安長久,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一輪皎潔的明月」。「嬋娟」原指女子嬌美,此處代指明月,既含蓄又溫暖 —— 明月成為連接千里之外親人的紐帶,讓「離別」有了另一種溫柔的寄託,也讓全詞的情感從「憂傷」昇華為「豁達與祝福」,餘韻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