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身邊總有天賦異稟的親朋好友,
那既是我的動力與目標、也是我的壓力。
我看著他們輕鬆地達成我要苦學十倍的事情,
心裡不是沒有嫉妒、也不是沒有不甘。
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慢慢學會接納所有的自己——
接受「我不是他們」,也接受「我能走的路不會一樣」。
或許直到現在也是如此,只是學會了更坦然地看待,
正視內心不論是優點還是缺點。
近距離地觀察那些天才,
也讓我第一次深刻體會到——
他們的光不只是天生的亮度,
而是那份對細節的執著、對重複的忍耐、對孤獨的習慣。
不免俗地,總會聽見別人的讚嘆:
「真有天份啊」、「他是天才吧」。
放下比較心態後,我替他們感到高興的同時,也在心裡為他們感到一點可惜。
在我還在努力從一走到十的時候,他們早已在嘗試從十回到一,
甚至把整個規則重寫成 A、B、C。
真的可以把這些全部算在「天生的」嗎?
對於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有嚮往,是人之常情。
「天才」、「天賦好」本來就不是貶抑詞。
有點憧憬沒什麼不好,甚至很多時候那些讓人自慚形穢的優秀,
反而成了推著我們前進的力量。
只是大多時候其實連讓「天賦」出場的機會都沒給過自己。
敗在懶散之前,敗在一點小挫折、一點分心,
還有那句「我可能不是那塊料」的自我安慰裡。
真的體會到天賦差距的人,往往是那些早就把努力當作日常訓練,
他們咬著牙走了好幾年,才忽然發現——隔壁那位連氣都不喘,就能跑完全程。
那才是真的對決,也只有那樣的距離才能讓人看見,
什麼叫「輸給天賦」,而不是「輸給自己」。
當太快地用「天賦」去定義別人的成功,說得輕巧,
好像那份光只是運氣的偏愛,也等於抹去了他們不被看見的累積——
那些書本前的苦思、那些夜裡的自問、還有一次次跌倒後的繼續。
比起抱怨自己不是那塊料,不如試著多走幾步。
多走一點,再說輸不輸;多撐一會兒,再談值不值得,
是真的知道自己不行,還是太早判了自己一個不合格的結論。
全身心投入過的時候會知道自己極限在哪,
在某個清晨累到不想起床時,還能靠記憶裡那點羞恥感撐著自己往前爬。
走到底了、努力過了,那時候會釋懷地笑著:
「唉,果然還是贏不了天才啊。」
這時候說既不丟臉、也不遺憾。
因為走到了那一步,傾其所有地跟真正的天賦正面對決一次。
可能一開始就不是站在一個起跑點上、路途注定艱辛,
我還是願意相信自己還有成長的空間、以及繼續向前的理由。
從來不會預先知道哪一天會開花結果。
靈感不是降臨的,是一點一滴灌溉出來的。
才能也不是天賜的,是無數日夜的累積與成長。
有人很早就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也有人得花上數十載、甚至窮其一生才能看見一點點屬於自己的風景。
不會因為走得慢而失敗,
而是那個「中途放下」的瞬間,
一旦放下來,那才是真的停下來了。
不急著開花,專注當下、享受每時每刻,
祝我們都能開在自己的時區裡。











